這只是開始。研究者認為,我國汽車保有量將在2025年達到3億輛的峰值。作為對外依存度達六成的石油進口大國,油價因波斯灣局勢可能上漲的消息令全社會緊張。對中國而言,每年因汽車增長而增加的石油消費達3000萬噸。原油短缺,正在持續擠壓中國汽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公眾對PM2.5的關注,日益緊逼的節能減排,都將矛頭指向了與日俱增的汽車尾氣。
中國人多地少、缺油少氣,國情決定中國必須走節能環保的“綠色出行”之路。不止是石油,中國的天然氣、煤炭、電力等能源性產品,均面臨同樣困境。
“綠色轉型”,是所有專家的口頭禪。但是,若無科學合理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這可能會成為一個美好愿景。
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要全面改革資源稅制度”、“完善原油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逐步理順煤電價格關系”被重點提出。一些能源業界人士認為,2012年必是“資源價改集中年”。
國內有種觀點,能源關乎國計民生,價格必須考慮民眾承受能力,應盡量低廉;從決策部門的考量看,能源價格相對偏低,亦可以穩定CPI。
而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要增加供給、抑制消費,漲價是最有效措施。中國能源價格因各種原因而整體偏低,不足以真實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
歷史上,管制能源價格有過積極意義。中國近年出口高速增長,與低廉的能源資源與勞動力價格,密切相關。
國際能源署統計,我國附加在出口產品上的能源間接出口,占能源消費比例的28%,而美國是6%,歐盟7%,日本10%。
這形成了一個悖論:作為能源短缺大國,我們一面大量進口油氣甚至煤炭,同時又等同于大量出口能源,還要承擔生產出口產品過程中釋放的溫室氣體。
價格管制會起到暫時效果,卻會引發長期消極效應。各方面越來越認識到,國內實行較低能源價格,對遏制高耗能產業發展不利,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曾形成過資源價改方案,但因利益分配復雜及保民生的種種顧慮,改革停滯不前;
2005年10月,國家發改委召開了“資源價格改革研討會”,隨后2007年通脹來襲,改革方案擱淺;
2009年,“資源價格改革”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列為首要工作,是年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深化資源價格改革”;
“十二五”開局之年,《關于2011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中,又提出“要推進成品油、電和天然氣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擇機實施居民用電階梯電價”……
讓人欣慰的是,2011年年末,資源稅改革方案終于出臺;天然氣價改試點,亦在兩廣地區推開。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2011年年末表示,要在2012年“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試行居民用電階梯價格制度,擇機推出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出臺天然氣價格改革試點方案”。
一些專家認為,延緩能源價改,對控制通脹效應有限。能源價格上漲轉嫁到最終消費品的程度,會因各種因素而大打折扣;但能源價格合理回歸,一些因受隱形補貼而虛增的產能就會被迫退出市場,反有助于降低投資拉動的通脹。
對于弱勢群體,政府可以采取直補方式,即直接發錢,而不是鼓勵其大量使用低價格能源。
能源價改時不我待。已經明確的“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及越擰越緊的氣候談判,逼迫能源價改無法再延滯。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能源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崩盤,曾是中國能源價改的一個較佳窗口。如今,中國必需抓住有利時機,堅定推進能源價改,不能再失去機會,也再失不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