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本報記者跟隨集氣站員工了解輸氣管線維護情況。 (崔保亮 攝)
千米地下,喚起沉睡“藍金”
冬日暖陽下,豫北平原麥色青青,一望無垠。在河南省濮陽縣戶部寨鎮單寨村的一片農田里,部3-1H采氣井正默默地采掘著來自大地深處的“藍金”——天然氣。
“部3-1H采氣井是去年11月底投產的新井,也是我們區的采氣大戶,目前日產天然氣約2萬立方米。”一大早,前來巡井的天然氣產銷廠東濮采氣管理區生產主管陳昱豪向記者介紹說。
一番“望聞問切”后,陳昱豪在采氣井巡護記錄本上寫道:油壓7.5兆帕,套壓12.2兆帕,運行正常。“安裝在井口的遠程回傳系統,可以將該井的運行數據傳輸到廠中控室,通過人工巡井,我們既可以對遠程傳輸的數據進行驗證,同時也能夠近距離檢查采氣井的運行狀態,防患于未然。”陳昱豪說。
管網縱橫,守護輸氣“高速路”
記者在生產現場看到,從井口采出的天然氣首先進入集氣站。該站員工胡陽東手持檢測設備,仔細檢查每一處管道接口,確保沒有絲毫泄漏。“集氣站不僅要收集天然氣,還要對其進行初步處理,去除部分水分和雜質,保障后續的長距離運輸。”集氣站站長韓學全解釋道。
如果把四通八達的管網比作天然氣暢通無阻的“高速路”,那么天然氣產銷廠巡線大隊就是這條“高速路”的“養路人”。
下午2點,該廠巡線大隊濮城巡線班班長付國鵬和隊員邢志遠搭班,開啟了一天中的第二次管道巡護。
如果油管泄漏,通過滲出的油漬便能確定泄漏點,而輸氣管線的泄漏則更為隱蔽。守護這條“高速路”10年的付國鵬練就出一副查找輸氣管線泄漏的“火眼金睛”。“管線發生泄漏時,地面的麥苗就會變色,甚至枯死,土壤會散發出類似機油的味道。”付國鵬告訴記者,不久前,他就是通過土壤的這些變化,及時發現了一處管線泄漏并進行修復。
精準調控,“奔赴”千家萬戶
中原油田天然氣產銷廠柳屯輸氣管理區管理著4個配氣站和3個增壓站,主要為中原大化、中原乙烯、綠能高科等大中型企業、油區地方鄉鎮企業和居民生活輸送天然氣。
記者跟隨當班人員來到天然氣輸氣站,聽他們說,處理后的天然氣通過管網進入輸氣站,經過增壓、計量、調配等工序后,就可以“奔赴”各生產企業或居民家中點“燃”幸福生活。
防凍堵是站上冬季巡檢的關鍵。這個冬天,該站提早對易凍堵的管道、閥門、液位計進行保溫處理,并在巡護中將孔板、匯管、分離器等設備的排污頻次從4小時一次提高到2小時一次。
隨后,記者來到輸氣站的“大腦”——調控室。大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數據和不斷變換的圖形,精準展示著輸氣站各個環節的運行狀態。調控員們緊盯屏幕,眼神專注,手中的鼠標和鍵盤不時點擊、敲擊,精準接收或下達各項指令。
“我們的工作就像是給城市的能源供應做‘實時導航’。尤其在冬季供暖期,居民用氣需求大幅增加。我們需要根據上游氣源情況、下游用戶需求以及管網壓力變化,在第一時間做出調整,確保天然氣輸送安全、平穩、高效。”柳屯輸氣管理區管理副經理張超說。
“冬防保供是場硬仗,我們肩上的責任重、壓力大。但通過提前籌備加上措施到位,我們有信心打好這場硬仗!”張超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