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價格不斷飆升直接影響英國普通居民的生活水平,英國天然氣與電力市場管理局日前已把家庭平均年支付最高能源金額設定在3549英鎊,10月英國能源價格上限還將提高80%,對此,英國民眾發起“不付錢運動”,呼吁英國政府和能源公司調整價格到可承擔水平。
英國國內出現能源危機的背后有其深層原因。首先,當前的能源危機與民眾抗爭是英國長期能源轉型之痛的現實表現。英國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能源改革,棄用煤炭是其核心政策,煤炭在英國能源供給上所占的比例從當時幾乎100%下降到當前5%左右。而替代煤炭的主要能源是石油和天然氣,但隨著時代發展,這些化石燃料也變成了英國想要棄用的目標。英國政府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大力開發核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今年4月,英國政府頒布新的能源安全戰略,預計到2050年核電發電量將占電力需求的25%。英國未來能源轉型目標清晰,但當前正是其長期轉型之路上青黃不接的時期,新能源的開發尚未填補傳統能源供給的缺口,供應短缺必然導致價格上漲,最后只能讓英國民眾為此埋單。
其次,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英國能源改革步伐。疫情給英國社會帶來的沖擊是全方位的,能源領域首當其沖。21世紀以來,英國無法實現能源自給,對國際能源依賴越來越嚴重。據統計,2005年英國能源進口比例為13%,2010年為19%,2021年則達38%。據預測,2040年這一比例將升至80%。疫情沖擊了全球供應鏈,物流成本增加,國際能源短缺和供應成本上升導致英國國內能源價格深受影響,直接催生了家庭能源費用開支的上漲。面對國際能源價格波動,英國能源供應商面臨破產。以天然氣為例,2021年年初英國國內天然氣供應商約有70家,年底則有20家停業,還有30多家面臨破產,其原因主要是國際氣價飆升,中小型天然氣公司難以應對。
此外,英國政府在應對俄烏沖突問題上為了“政治正確”不惜犧牲經濟利益,進一步加劇了能源危機。約翰遜政府在今年俄烏沖突爆發后加大對俄制裁,誓言擺脫對俄石油和天然氣依賴。據統計,英國去年9.7%的能源進口來自俄羅斯。英國堅持與俄能源脫鉤,其代價是犧牲國家經濟利益,而英國民眾不得不彌補這些虧損,支付更高昂的能源價格。
最后,英國國內通脹高企,增長乏力,短期內難以擺脫經濟困境,家庭能源賬單只是其經濟危機的側面。今年以來,英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不斷飆升,7月達到10.1%,為1982年2月以來最高,且還遠未達到峰值。據預測,明年1月英國通脹率或將達到18.6%。通貨膨脹難以遏制,英國經濟衰退初露端倪。高盛公司預計英國經濟將從今年第四季度開始陷入衰退,2023年英國GDP可能會萎縮0.6%。通貨膨脹加上經濟衰退,英國似乎又回到了上世紀70年代的滯脹時代,而如今情況顯然更糟。
若真如此,當前英國糟糕的發展現狀不過是其未來10年經濟衰退的開端。而且勞資糾紛將馬上接踵而來,“不付錢運動”只是當前社會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隨著“不付錢運動”的發酵,接下來若家庭能源賬單在10月1日未降至民眾可接受水平,該群體將拒付賬單,目前已有12.8萬人承諾罷付。從英國政府處理危機的速度和力度可以預見,10月這場罷付運動幾乎不可避免。
面對壓力,英國政府采取的措施只有出錢補貼,無法以行政手段壓制能源價格。向能源巨頭征收暴利稅已在英國政府計劃之中,英國能源巨頭公司從國際能源價格上漲中獲取的利潤正在成為政府和民眾準備切分的蛋糕。殼牌公司稱,其今年第二季度的利潤為69億英鎊,是14年來獲利最大的季度。此外,英國政府還在考慮通過舉債補貼家庭能源賬單。不過,當前英國已是債臺高筑,截至2020年7月底,英國公共債務超過2萬億英鎊,相當于其GDP的100.5%,這是1960-1961財年以來債務首超GDP,而這資不抵債的后果將會影響數十年。
接下來,無論是蘇納克還是特拉斯接任首相,面臨的都是一個經濟社會危機全面加深的英國。政府權力與民眾利益將出現長期糾紛,全國大罷工、政府換屆可能陸續亮相,而英國民眾或迎來半個世紀以來最艱難的時刻。(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英國研究中心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