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極大沖擊,再加上疫情蔓延全球對國內外貿出口產生的負面影響,全年天然氣消費“失速”的風險逐漸成為大概率事件。不過,隨著國內疫情基本受控,復工復產速度加快,我國天然氣消費的內生性增長空間依然廣闊。
當前,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及全球經濟步入陰霾的雙重影響下,我國天然氣下游市場的核心矛盾已從供給側轉移到需求側。我們需充分發揮上下游一體化帶來的資源優勢,加大力度進一步推動天然氣綜合利用,著手未來下游布局,以終端市場競爭力的提升來推進天然氣全產業鏈的提質增效。
我們邀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副院長,國家自然科學優秀青年基金(“優青”)獲得者於世為、能源經濟學者沈鑫探討這一問題。
天然氣在我國能源轉型中的定位是什么?
於世為:無論是從國家相關部門發布的政策文件還是從國家在能源產業方面的資金投入都可以看出,國家對于天然氣發展持大力支持的態度。提高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中的消費比例,是實現能源革命和碳減排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
從全球天然氣產業發展以及各國對天然氣產業的建設力度可以看出,天然氣將是未來的主力清潔能源。在需求方面,近10年來,全球天然氣消費增量居各項能源之首,增速僅次于可再生能源。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油價回調等多重因素,天然氣消費增速在2015~2016年間有一定程度的放緩,但隨著工業制造業轉好,疊加超預期的“煤改氣”因素,未來天然氣需求將穩步發展。在供給方面,世界天然氣資源量充足,探明儲量穩步增長,天然氣供給未來無憂。而且,以頁巖氣為代表的非常規天然氣開采技術逐漸成熟,開采成本逐步下降,未來潛力巨大。
當然,隨著能源轉型的推進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我國能源行業出現了一些問題,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觀念沖擊和爭議。能源轉型本質上是能源生產、消費方式、商業模式乃至觀念的轉變,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即使在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未來的能源系統中,“系統靈活性”依舊是最大的稀缺資源。相對于其他化石能源,天然氣不僅清潔,而且利用方式兼具集中式和分布式特點,是化石能源系統向可再生能源系統轉型的最佳橋梁,目前需以主力清潔能源對待。
為何近兩年天然氣消費增速在放緩?
於世為:我國天然氣發展的起伏比較大,最近一次低迷期發生在2015~2016年,年均增速只有5%左右。2017~2018年,天然氣消費出現了連續兩年15%以上的高速增長。但是,這種強勁增長并不是常態,去年天然氣消費增速再次放緩至個位數,增長9.4%。
消費增速放緩,首要因素是我國天然氣市場受政策影響明顯。在國家治理污染和履行碳減排義務的背景下,雖然“煤改氣”“大氣十條”等政策的出臺和收官,對提升天然氣消費增長率的作用明顯,但去年,國家提出“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的采暖原則,“煤改氣”政策規制弱化,補貼減少,政策變化導致天然氣增量減少。
天然氣定價機制也有待完善。特別是在采暖季,氣源緊張、成本增加,不盡完善的定價機制使供氣企業積極性受挫。
沈鑫: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長依賴于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和控煤目標的實現,環保政策、煤改氣財政補貼是市場快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但近兩年隨著“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完成,“宜煤則煤”重新成為能源政策的著力點,天然氣的環保優勢被削弱。加之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國際油價大跌等因素影響天然氣消費規模100億立方米左右,消費增速隨之放緩。
![](https://pics4.baidu.com/feed/7dd98d1001e93901c500aed197fcc2e137d196f2.jpeg?token=d4e8eafc9176a757a7ee041deb2988ef)
中國LNG出廠價格指數(數據來源: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
![](https://pics2.baidu.com/feed/35a85edf8db1cb13590e007a2d44c04892584b0e.jpeg?token=af1b41cc0cddb6f6ecb1583d336bf28a)
“煤改氣”前后中國天然氣消費結構對比(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未來哪個領域有可能成為天然氣消費最強勁的增長點?
於世為:具體來看,城市燃氣主要包括居民和商業用氣。隨著大部分城鎮人口實現“氣化”,燃氣普及率將不斷提高,加之人均用氣量的提升,消費占比略有提升,消費規模最大。在工業燃料領域,天然氣替代散煤將是工業領域的主要利用方向。隨著工業燃料領域“煤改氣”的推進與完成,將來天然氣在工業燃料領域消費占比保持穩定,消費規模次之。而天然氣發電目前尚處發展初期。在生態環境約束凸顯的背景下,天然氣發電的調峰和環保價值正在被逐漸認知,天然氣發電需求空間廣闊,消費占比將繼續提升,需求增量最大,但規模小于城市燃氣和工業燃料領域。預期未來城市燃氣、工業燃料、發電用氣將呈現“三足鼎立”局面。
預計203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將達到5500億~6000億立方米。
但就目前而言,我國工業燃料領域的天然氣消費占比約10%,遠低于歐美等國家40%~50%的水平。而在發電領域,我國天然氣發電占比僅3%,也遠低于歐美等國家20%~30%的水平。就天然氣發電而言,燃料費在燃氣電廠運營成本中的占比達70%~80%,與燃煤發電相比成本較高,發電經濟性較差。另外,受政策影響較大。天然氣工程投資巨大,前期管線鋪設成本較高,地方政府給予燃氣企業補貼。但是隨著規模的持續擴大,地方補貼面臨退坡,燃氣企業建設成本提升,后續“煤改氣”工程建設積極性下降,增量市場后勁不足。
沈鑫:未來天然氣消費最強勁的增長點有兩個,一是工業“煤改氣”,二是天然氣發電。能源革命不單要控煤,還要提高煤炭的集中利用度,減少散煤利用及其污染物排放。當前我國的電煤用量僅占煤炭消費總量的50%左右,歐美發達國家已經達到80%以上。隨著電煤的集中利用率越來越高,在工業領域的一部分能源利用空缺將由天然氣填補,預計每年可新增80億~100億立方米。
在發電領域,維持全國經濟平穩增長需要大量的電力供應,多家電力行業研究部門預測2035年全國電力需求總量將增長到11萬億千瓦時左右,電煤受用煤總量限制,發電量約6萬億千瓦時,水電1.5萬億千瓦時,核電約1萬億千瓦時,剩余發電空間2.5萬億千瓦時。風電、光伏發電由于自身發電不穩定導致電力質量低,易造成“棄風棄光”現象。發揮氣電靈活、選址便利等優勢,在大規模儲能技術突破之前,氣電是滿足我國電力需求的重要途徑,預計每年可新增50億~100億立方米。
當前,制約天然氣在工業燃料和發電領域的發展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天然氣在這兩方面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除了政策推動外,還需要形成綜合的保障體系,提供充足的資源、穩定的供應與可承受的價格。
其次,天然氣在工業與發電領域的發展,本身沒有形成明確的發展策略,缺少清晰的發展路徑,上中下游在擴大天然氣綜合利用上沒有形成合力。
再次,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但痛點與難點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各省區市管網公司林立,中間環節過多推高終端用氣成本;儲氣調峰市場化定價機制尚不完善,制約行業儲氣設施建設的積極性等。
上下游一體化的油氣企業如何布局下游市場?
於世為:現在管網已經獨立,上下游均已是競爭性市場,下游可進入上游,上游亦可進入下游,“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天然氣產業鏈格局雛形將成。隨著我國油氣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和全球天然氣供應愈加充足,國內天然氣市場供需形勢可能發生逆轉。
目前,約95%的天然氣資源由三大石油公司供應,下游城市燃氣領域則是各類資本競相進入,3000余家城燃企業各自為營。上下游呈現明顯“買家多賣家少”的局面,上游供氣企業的優勢地位明顯。
作為上下游一體化的油氣企業,應充分發揮產業鏈優勢。短期內,由于上游市場進入壁壘相對較高,可以利用資源優勢,加強終端銷售市場布局,通過采取合作,并購、股權交易等方式,積極布局發展潛力大的優質氣電和分布式能源項目,進入終端銷售市場,做大銷售市場增量。中長期來說,還需在上游專心做大資源增量,擴大勘探開發投入,確保資源優勢。通過上下游互相滲透,完善產業鏈條,在上下游同時處理好“競合”關系才利于發展。
沈鑫:近期的重點工作應當是加快擴充自有終端,擴大自銷基礎規模,為疏通資源銷售后路,確保天然氣產業鏈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從長遠來看,抓住核心矛盾,堅持“天然氣是優質高效、綠色清潔的低碳能源”定位,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天然氣協調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堅持“逐步將天然氣發展成為現代能源體系的主體能源之一”,持續推進天然氣利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月全國工商企業大面積停工及復工延遲,天然氣消費增速銳減至-9.5%,創2004年中國天然氣快速發展期以來單月最大降幅。市場需求萎縮給LNG銷售帶來空前壓力。3月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全球蔓延,世界經濟遭受嚴重打擊,海上LNG資源富集,東北亞LNG現貨價格迅速走低。3月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并在降價促銷等政策刺激下,工業逐漸開始復工,國內天然氣消費同比增速恢復至2.4%。
“倒春寒”下如何釋放能量?
張宇杰天然氣銷售江蘇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
國際油價走低,宏觀經濟形勢低迷,天然氣市場需求不振……面對這場出乎意料的“倒春寒”,天然氣銷售江蘇分公司(簡稱江蘇分公司)身處競爭激烈的長三角經濟帶,該如何“應戰”,打贏這場關乎生存發展的提質增效攻堅戰?
江蘇省是“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等的交會地區,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初具雛形的天然氣市場化產業鏈以及高效的管網運營模式,為天然氣產業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江蘇省大力推動“煤改氣”專項治理工作、推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及天然氣發電等領域的發展,為江蘇省加快能源轉型、優化能源利用結構、實現低碳清潔發展提供了機遇。
江蘇分公司作為江蘇省最大的天然氣綜合能源服務商,緊跟地方城市發展規劃方向,研究天然氣未來增量需求和市場格局變化,瞄準天然氣發電、天然氣分布能源、“煤改氣”以及城市燃氣應急保障等方面發力,提出了“一企一策”、以效定銷,服務創效、管理增效的思路。
精準化服務贏得市場高信任度。培育市場信任不僅可以提升燃氣企業的品牌價值,還是未來發展的基石。江蘇分公司從落實區域資源需求、統籌調配氣源、服務保障用戶用氣安全等方面著手,進一步完善“大客戶管理專項服務”“一企一策”、專人跟進、專人保障等機制,在確保區域內天然氣供應安全、穩定、充足的同時,贏得地方與百姓的尊重,提高品牌服務質量和市場信任度,為未來的企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市場基礎。在疫情期間,江蘇分公司針對徐州銅山港華等用戶需求縮減、南京協鑫等復工困難用戶,實行免除偏差結算義務、延期支付氣款等方式,最大限度幫助各類企業用戶渡過難關,全面支持復工復產,收獲了地方政府的肯定。
燃氣基建拉動市場增量需求。擴展市場增量需求才是企業發展的增效之路。江蘇分公司與地方發展同頻共振,建立了地方聯動機制。未來一段時期,將加快燃氣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省內金壇—江寧支線、海門、鎮江、泰興等供氣項目及輸氣管道建成投產。密切關注區域內市場格局變化,挖掘支線潛在的合作伙伴,在蘇北地區形成管網相連的戰略布局。優化區域結構,嘗試在徐州地區等燃氣市場整合中尋求新的增長點。重點關注中俄東線工程建設,加快南通等地區市場調研,提前謀劃前期工作,在為沿線百姓輸送清潔能源的同時,提高燃氣市場中新的增量需求。
“一口吃不出個胖子,但是一口一口吃下去就能成為胖子。”這是江蘇分公司的市場創效座右銘,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市場機遇,要在精打細算上下功夫。目前,公司正在研究在算準有效需求、算準運營成本、算準替代能源價格、算準可承受價格上限、算準新項目投資收益的“五算”基礎上,不放過任何一個“小而肥”的項目,積極探索分布式能源、天然氣與新能源發展合作項目模式,帶動產業模式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困難時期需要什么樣的城燃企業?
樊峻金昌中石油昆侖燃氣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甘肅金昌市是一個工業城市,天然氣消費以工業燃料為主。去年金昌昆侖燃氣公司的天然氣銷售量為3858萬立方米,其中工業用氣2444萬立方米,占比高達63%。從金昌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能來看,未來工業燃料仍是金昌天然氣消費最大的增長點。
金昌市擁有全甘肅省唯一的全球500強企業——金川集團。金川集團是我國鎳鈷生產基地、鉑族金屬提煉中心和北方地區最大的銅生產企業。由于環保壓力較大,金川集團近幾年積極推進“氣代煤”“氣代油”工程,去年其天然氣消費量是2500萬立方米左右。我們測算,若金川集團的工業燃料全部改用天然氣,那么單其一家的天然氣年消費量就可增長2500萬立方米。實際上,甘肅已將金昌定位為全省第二大化工業承接基地(蘭州為最大),金昌未來在化工、冶金方面的發展潛力巨大,所以工業燃料領域的天然氣消費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從甘肅省來看,民生用氣是甘肅天然氣消費的主要領域。去年,中國石油天然氣在甘企業自有終端用戶180萬戶,其中民生用戶占97%以上,由此形成消費彈性低、消費峰谷大、調峰難度大等局面。由于甘肅省天然氣消費80%以上用于保障民生用氣,這部分屬于剛性需求,其主要用氣性質為冬季采暖,尤其是省會城市蘭州,冬夏季的天然氣峰谷比為3∶1。用氣量集中在冬季,給全年平穩供應和調峰帶來極大壓力,每年采暖季都極易出現供應緊張的局面。
與此同時,由于民生用氣占比大,為了保障冬季民用氣供應,在供需矛盾突出時,就需要對化工、冶金等工業用戶通過限供或停供措施進行調峰,這反而抑制了天然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而工業用氣消費在季節上是比較平穩的,沒有明顯的波峰波谷,因此冬季因保民用氣而抑制的部分工業用氣需求,在非采暖季是補不回來的。
當然,保障民生用氣,無可厚非、責無旁貸。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民生用氣占比過高,意味著天然氣的經濟促進作用沒有完全體現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天然氣全產業鏈的發展,反過來又不利于民生保供。
因此,從金昌以及整個甘肅省來看,還是要盡快理順天然氣定價機制,大力推動天然氣在工業燃料領域的消費增長,將天然氣綜合利用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這樣又將進一步推動天然氣消費的增長,形成天然氣消費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
筆者認為,城燃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支持,因此我們在市場戰略上一定要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地方政府需要什么樣的能源企業?
當前,全球已進入經濟弱周期,疊加疫情影響更是雪上加霜,各行各業都有不少企業陷入生產經營困境。短期內,我們要拓展市場,就一定要將盈利的重心放在擴大銷量、擴大市場覆蓋率上。要擴大市場利益共同體,與用戶形成命運共同體,降低單方氣利潤水平,讓利于用戶,幫助用戶渡過難關。須知,此時的雪中送炭將換得未來牢固的客戶黏性與長久的市場份額。
2018~2019年采暖季時,由于全國性氣源短缺,我們在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競價交易的氣價超過3元/立方米,而當時金昌市的工業用氣定價遠低于競拍價。擺在我們面前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停輸工業用氣,全力保民生;二是在保民生的基礎上,把高價氣買回來,以政府定價賣出去,保障工業生產用氣。我們選擇了后者,在關鍵時刻體現了央企保民生與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責任與擔當。地方政府與用氣企業對我們的舉措給予高度評價,并積極響應我們理順氣價的需求,最終是各方均受益。
經過這件事,筆者認為,在拓展市場上,我們要反向思維,不能一味強調我們的需求和目標,而是要將重點放在通過天然氣的推廣利用為地方政府和用戶創造價值上,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天然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以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上。越是在經濟困難的時候,越要展現出石油央企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