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旗下邯鄲新能源有限公司宣告破產。公開消息顯示,這是自2017年以來,該集團旗下第7家申請破產的“新能源企業”——這些企業大多成立于2011年前后,業務主要以液化天然氣(LNG)加注為主。
中海油氣電集團回應稱,旗下子公司陸續申請破產是響應國務院國資委“處僵治困”工作部署的“主動而為之”。但在行業觀察人士看來,這也從側面折射出“三桶油”在國家管網公司呼之欲出的大背景下,急于轉身進軍下游天然氣終端消費市場時的“有心無力”。
在油氣產業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入的當下,即將失去管網業務這塊“肥肉”的“三桶油”,除了拓展競爭日趨激烈的下游燃氣板塊之外,還有哪些新出路?
“失去上中下游一體化優勢的‘三桶油’在天然氣終端消費市場將很難再有大作為”
據記者觀察,近年來,“三桶油”均在花大力氣切入天然氣終端市場,但只有行動較早的中石油有所斬獲。不過,從2008年至今,中石油自有的天然氣終端業務也只是零星分布于云南、甘肅、東北、山西等經濟欠發達地區,“銷量增速低、接駁用戶少、盈利能力弱”等短板明顯。
中石化直至2017年10月才注冊成立長城燃氣發力終端業務,比中石油晚了足足9年。長城燃氣的成立趕上了我國力推“煤改氣”的政策利好,但據記者多渠道了解,截至目前,該公司仍未取得業務突破,只是在河南濮陽、江蘇南京部分區域以及安徽進行了少量布局。有熟悉情況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石化在天然氣業務板塊甚至還沒有真正實現資源整合,“長城燃氣只是靠‘直供’賣氣而已。”
與中石油、中石化稍顯不同,中海油氣電集團是中海油旗下專注于LNG事業發展的平臺,同時也是全球第三大LNG貿易商。但在終端領域,中海油氣電集團目前只在天然氣發電方面有良好表現,氣電裝機規模現居國內第二。針對旗下多家新能源公司陸續破產,有中海油內部人士表示:“氣電集團單獨推進LNG加注業務,從一開始就有戰略缺憾。因為優先發展城市燃氣、順帶發展油氣加注站才是更優的戰略布局,畢竟LNG車船并沒有那么多,LNG加注業務需求有限,很難盈利。”
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城燃市場已形成五大跨區燃氣公司和幾家地方燃氣企業“守城”的格局。在此背景下,多位受訪專家認為,一旦國家管網公司成立,“失去上中下游一體化優勢的‘三桶油’在天然氣終端消費市場將很難再有大作為。”
“尤其是在縣級以下城燃市場,相對于其他城燃企業,‘三桶油’劣勢明顯:第一,不具備獲取特許經營權的渠道優勢;第二,不具備總體運營成本優勢;第三,缺乏靈活性,決策效率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告訴記者。
“‘三桶油’的優勢還是油氣上游勘探開發”
“‘三桶油’的優勢還是油氣上游勘探開發。”郭焦鋒認為。
中海油研究總院綜合規劃資深工程師許江風進一步指出:“中國本土油氣田的戰略價值要高于境外油氣田,不僅可以獲得利潤,還能確保中國能源安全。我國無論是在政策層面還是在企業執行層面,都應該允許冒更大的風險勘探本土油氣資源,特別是勘探難度大的南海和沙漠。‘三桶油’無論何時都應以開發國內資源為第一要務。”
我國油氣資源相對豐富,但常規油氣資源探明程度還比較低,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更是剛起步,這意味著國內油氣上游領域還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在中石油咨詢中心專家查全衡看來,國內油氣資源是國家能源安全的基礎,同時國內發達的石油業也是主動、有效利用國外油氣資源的基礎。
事實上,近兩年隨著國際油價回升,“三桶油”在油氣勘探開發方面的投資也在逐步回升。公開資料顯示,在油氣勘探與開發板塊,2019年,中石油計劃支出2282億元,比2018年的1961億元增加16%,其中風險勘探方面的列支更是從之前的每年10億元大增至50億元。中石化在油氣勘探與開發板塊的支出則為596億元,相較于2018年的422億元,增幅高達41%。
“基于對2010年以前我國石油上游發展規律的研究和認識,我曾預測到2030年,我國石油產量可達2.5—3.0億噸/年;天然氣2500—3000億方/年;頁巖氣和煤層氣產量增加到1000億方/年也是有資源基礎的。2010—2018年的實踐證明,實際比預期還要好。”查權衡說。
“不能僅做油氣行業的‘留守者’,還應加強非油氣業務的合作和拓展”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BP、殼牌、埃克森美孚、道達爾等國際石油公司,在大力推動主營油氣業務低碳化轉型的同時,紛紛瞄準可再生能源發展機遇,持續投資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儲能以及數字化能源等在內的新興能源領域,且中國已成為這些跨國石油巨頭開拓非油業務的主要目標市場,引發業內關注。
事實上,“三桶油”目前在開展新能源業務上也有不少動作。目前中石化在地熱能開發利用方面已經走在國內前列,并正著手布局氫能產業。中海油經歷了天然氣加注業務的起落之后,目前已開始發力海上風電與地熱。中石油也于近兩年立項支持開展地熱業務。
“隨著可再生能源的沖擊越來越明顯,未來石油央企不能僅做油氣行業的‘留守者’,還應加強非油氣業務的合作和業務拓展,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變,爭做能源轉型的中堅力量。”中國油氣智庫聯盟專家劉滿平說。
在許江風看來,對“三桶油”而言,除了國內資源開發,當前排在第二位的任務就是開發自己所熟悉的可再生能源資源,特別是應將地熱作為主營業務;同時,還要推進海上風電與老油氣田的風電、光伏集成開發等,最后才應該是燃氣終端。
“無論是天然氣還是氫能,單一能源的加注業務都會虧損。畢竟目前市場上還是以燃油車為主,而未來,城市內以電動車為主,城際間LNG車、氫燃料電池汽車替代燃油車將是發展趨勢,所以,最好能在目前有條件的加油站基礎上延伸,使之擴建成為油、氣、氫、電綜合能源站,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能源站才有可能盈利。”許江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