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前,中國石油在華東地區的天然氣可供資源量不能完全滿足該市場需求。”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屆世界油商大會上,中國石油華東天然氣銷售分公司總經理侯創業表示,直到2023年中俄東線管道南通-甪直段建成投產,華東地區天然氣市場供應形勢才可能發生逆轉,由近期趨緊轉向遠期寬松。
根據中俄管道規劃,中國石油將在2023年10月建成南通-甪直段(158千米),該段輸氣能力250億立方米/年。
中國華東地區包括五省一市區,分別為山東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年天然氣消費量占國內天然氣消費總量近1/3。
據中國石油業務發展滾動規劃中間成果內容顯示,華東地區今年天然氣需求量為778億立方米,2020年達到943億立方米,2022年將增至1069億立方米,五年增幅約為37.4%。
同期,中國石油在華東地區的天然氣規劃銷售量為456.2億立方米(2018年)、574.2億立方米(2020年)和671.1億立方米(2022年),分別占該地區天然氣需求總量的58.63%、77.3%和62.8%。
“要滿足華東地區五年后的天然氣市場需求,需要5億立方米/天的天然氣干線管輸能力、50億立方米/年的天然氣儲氣調峰能力和8萬公里以上的城市燃氣管網設施與之相配套。”侯創業表示,未來五年內,華東地區五省一市的管線建設、LNG接收站及儲氣庫等投資空間巨大。
截至2017年底,中國石油已經在華東地區建成“三橫兩縱一路海氣”的管網布局系統,管道總長度達到6600千米。
“三橫”指的是西氣東輸一線、南昌-上海支干線和平泰線/泰青威天然氣運輸管道;“兩縱”指的是冀寧聯絡線和西氣東輸二線;“一路海氣”指的是中國石油江蘇LNG接收站。
其中,干線管道長度為4200千米,一次管輸能力達到1.78億立方米/天,覆蓋華東地區地級及以上城市比例達到74%,山東省和江蘇省兩省實現地級市全覆蓋。
2017年,中國石油的天然氣產量首次突破1000億立方米,銷量達1518.4億立方米,占國內市場份額的66.2%。作為僅次于華北地區的主要天然氣消費區,中國石油每年逾1/4的天然氣銷往華東地區,占該地區天然氣需求量的六成以上。
在中俄東線南通-甪直段未建成投產前,中國石油將通過江蘇LNG擴建工程,來滿足華東地區日益增長的天然氣需求。
侯創業表示,江蘇LNG擴建工程計劃于2021年10月建成兩座天然氣儲罐,2022年建成四座。每座儲罐容量均為20萬立方米。
在LNG運輸方面,中國石油將與協鑫匯東公司合作新建一座LNG碼頭,預計于2020年10月投產,接卸LNG能力達到350萬噸/年;新建LNG卸船泊位兩座,使其接卸能力達到1300萬噸/年。
中國石油還將繼續建設金壇和劉莊兩座儲氣庫,在2022年形成工作氣量21億立方米。
在華東地區五省一市中,江蘇省是第一用氣大省,預計2020年的天然氣需求量將達325億立方米,2022年將達365億立方米。
這與江蘇省大力推行“煤改氣”和燃氣發電政策分不開。2017年2月,江蘇省能源局印發的《江蘇省削減煤炭消費總量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提出,2017-2020年,江蘇省將削減煤炭消費3200萬噸,相當于天然氣消費量167億立方米。
按照江蘇省規劃,2020年的燃氣電廠裝機量將達2000萬千瓦,氣化城鎮人口700萬,天然氣在工業用能中占比提升至12.5%,形成了天然氣巨大的需求。
華東地區第二用氣大省為山東省,預計2020年的天然氣需求量達202億立方米,2022年達232億立方米。
去年以來,山東省臨沂、濱州、濰坊、東營和日照等多地級市持續在推進天然氣“鎮鎮通、村村通”工程。且山東省的濟南、淄博、濟寧、德州、聊城、濱州和菏澤等七個地級市已納入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
去年,山東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城鎮人口氣化率約54%,氣化率在華東五省市中處于低位。
浙江省和河南省的天然氣需求量較為相近。2020年,預計浙江省和河南省的天然氣需求分別為140億立方米和120億立方米;2022年分別為156億立方米和134億立方米。
按照浙江省規劃,2020年,燃氣電廠發電小時數將增長至2200小時,天然氣在工業用能中占比為12.5%,基本實現“縣縣通”。河南省則為大氣污染傳輸通道治理省份之一,有七個城市列入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
與其它四省相比,安徽省的天然氣需求規模較小,其規劃在“十三五”前氣化30%的鄉鎮地區。2020年,安徽省天然氣需求量預計為57億立方米,2022年為74億立方米。
作為華東地區唯一的直轄市,上海市預計2020年的天然氣需求量為99億立方米,2022年為107億立方米。人口氣化率在90%以上的上海市,將推進天然氣在發電、交通和工業三方面的利用。
按照上海市規劃,在發電領域,預計2020年的燃機規模達800萬千瓦;在交通領域,將推進內河貨運船舶和集裝箱卡車使用LNG;在工業領域,將完成浦東、金山和青浦等集中供熱企業的清潔能源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