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潔能源的投入,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重工業投資需大量能源,造成環境問題,需清潔能源來調整,對其補貼;過度補貼導致清潔能源的生產遠遠超過了需求,促進了惡性競爭。
美國對中國的能源和環保的表現存在嚴重的誤解。中國的確在清潔能源上花費了大量金錢,但它正在做的主要是應對自己的政策錯誤。這些支出和錯誤的后果是沒有止境的浪費,在能源效率上低于平均收益,缺乏創新,增加對外國資源的依賴,以及對環境的嚴重破壞。美國的誤解來自北京在一個重要領域成功的事實:綠色能源就業。由于就業的緣故,國會選擇參照中國的例子,但這項就業項目的成本會讓人望而卻步。不僅僅是錢,而且效率、創新,甚至環保,將不得不為就業而買單。雖然美國有一個比中國更好的能源和環境記錄,但是朝中國的方向靠攏將是非常危險的。
中國:綠色能源投資有幫助嗎?
在清潔能源的辯論中最受關注的數字之一是國家投資量。據皮尤慈善信托基金(PewCharitableTrusts),2010年和2011年中國人民共和國在綠色能源上總共花了1000億美元,雖然在2011年明顯減少。如果在綠色能源上的“贏”只是多花錢而不論后果,中國確實做得非常好。然而,那是非常奇怪的成功概念。
設法弄清楚中國實際上如何做的第一個問題是缺乏透明度。中國國內的投資數字互相沖突,使外國觀察家很難得出結論。有些差距是無意的;有些則是故意混淆。中國在全球總的煤產量中所占的份額接近50%,它在2010年停止定期公布煤產量的數字。它阻礙幾乎任何形式的國際監督,從廣泛的檢查溫室氣體排放的協議,到美國大使館對北京空氣污染的測量。一個相關的問題是數量和實際使用之間的對比:中國生產清潔能源的數量遠遠超過它的使用。在風能上,初始猛增的數量一半浪費了2010年上半年生產的一半以上的風能是閑置的。最近,由于延誤和擁擠,即使是海上風電的產能擴張也陷入僵局。在太陽能上,中國設備是被使用了,但幾乎全是外國人。在世界市場上,中國現在擁有最大的市場份額,但95%是出口的。中國世界領先的清潔能源投資,不能給這個國家提供大量清潔能源。
中國“領先”陷入困境的另一個領域是水電。在國內,水電裝機容量超過它的使用,就像風能一樣。這里的原因不是缺乏連接,而是缺乏水流,因為過度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屬于污染。現在運行的主要河流逐漸干涸,流不進海洋,25%的地表水是不安全的。在海外,中國已簽署數十億美元的合同來興建水力發電廠,主要對象為欠發達經濟體。這些發電廠提供了明顯和重要的好處,但其對環境的影響是可疑的。
盡管有各種綠色能源投資,但是煤炭在發電和能源中占主導地位,這種主導地位沒有消退。在官方(不可靠的)統計中,能耗據說在2011年上升7%。煤炭需求同比增長近10%,因此,它在能源消費中所占的份額擴大。熱發電量,在中國完全是以煤為主,超過了去年總發電量,因為水電發電量在下降。這并不令人驚訝;煤的作用已經增強了十多年,這個時期綠色能源本應該變得重要。當綠色能源包括水電,它實際上已經減弱。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煤炭在中國的能源中使用超過60%,在電力上超過70%。現在這些數字分別為70%和80%。煤的使用在2002-2003年初加速最明顯,那時當前的中國政府剛剛上臺,并強調能源密集型重工業的投資,如鋼鐵。最終,能源供應跟不上了。正如在2007年,中國是一個煤炭凈出口國;而現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進口國。
國家控制及其影響
十年來,中國經濟模式為放貸、投資、生產和出口。煤炭和其它能源消費被迫上升,遠遠超過以消費或服務為主導的經濟增長。一個簡單的了解中國能源投資的方法,是其清理后的狀態。它注定會失敗,因為北京同時采取行動限制了清潔能源的投資價值。政府不鼓勵重新塑造能源的發展;政府決定了它。從價格制定開始,國務院要求對所有能源生產的“絕對控制”。當價格被允許上升時,往往提供補貼作為補償,因此政府的參與仍在增加。價格管制引起天然氣產量下降而達不到宏偉的計劃。像往常一樣,煤炭是政府干預卻弄巧成拙的最突出例子之一。通過控制電力價格和中央政府的政治高壓,有效的價格管制保持煤炭低價將有利于產業擴張,并導致更多的煤炭的使用。這促使呼吁清潔能源。但北京提供綠色能源補貼促使其競爭,這些補貼遠遠大于它們應得的。
除了價格,國家能源政策的最新化身是第12個五年計劃。如電動車的一些目標都遠未達到。其它則是一些長期適用的議事規程,只是在“能源”前加了一個“新”字。這樣一個目標是抑制競爭。三個國家石油公司占有超過90%的石油生產和超過95%的天然氣生產。石油和太陽能似乎同床異夢,但中國是太陽能領域的模范,給幾個太陽能公司巨大的貸款,然后再執行所謂的法規標準,這將促使大多數小企業離開這個行業。中國在綠色能源上花費巨資,因為它具有比世界上任何其它國家嚴重的多的能源和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大部分是由中國國家本身造成的。給北京綠色能源消費信貸就像特技司機的醫療費,在她的健康上給她信用而過度投資。
中國和美國:贏或輸
中美能源與環境的關系可以是合作,競爭或模仿。大多數觀察者會選擇合作,但一個缺乏透明度,采用矛盾政策的國家不會是愉快的合作伙伴。北京的清晰想法首先是國家控制能源,其后才是能源效率和保護生態。任何突破將來自美國,然后被中國采納。這是天然氣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中國公開嫉妒美國的進步。據說中國有超過美國很多的頁巖氣儲量,但其庇護企業的龐大支出使得它在提取技術上遠遠落后。北京已被迫尋求外國援助。與中國的合作應被視為對全球的貢獻,而不是為了達成美國目標的一種方法。
競爭:我們贏
如果中國在開采天然氣上確實得到幫助,它當然會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這已經發生在風能、太陽能和其它領域:中國采用了別人開發的技術,并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存在。這是美國經濟或能源的威脅嗎?這首先取決于美國的優先事項。美國一直強調能源效率和創新,同時尋求自給自足,并試圖保護環境。這種做法已見成效。重中之重是能源否是能夠自給,因此,中國的行動與美國不直接相關美國自給自足的能力在逐漸增加,而中國在減少,所以中國模式沒有為美國的政策變化提供多少原因。
如果當務之急是能源效率,美國顯然是贏家。來自北京的不可靠數據再次掩蓋情況,但2011年中國的經濟規模達到底美國的一半。然而,能源情報署(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一直低估了中國的擴張,它估計中國能源消費量比美國去年的能源消費量多10%-15%。效率差距已經拉大。
美國對中國的能源和環保的表現存在嚴重的誤解。中國的確在清潔能源上花費了大量金錢,但它正在做的主要是應對自己的政策錯誤。這些支出和錯誤的后果是沒有止境的浪費,在能源效率上低于平均收益,缺乏創新,增加對外國資源的依賴,以及對環境的嚴重破壞。美國的誤解來自北京在一個重要領域成功的事實:綠色能源就業。由于就業的緣故,國會選擇參照中國的例子,但這項就業項目的成本會讓人望而卻步。不僅僅是錢,而且效率、創新,甚至環保,將不得不為就業而買單。雖然美國有一個比中國更好的能源和環境記錄,但是朝中國的方向靠攏將是非常危險的。
中國:綠色能源投資有幫助嗎?
在清潔能源的辯論中最受關注的數字之一是國家投資量。據皮尤慈善信托基金(PewCharitableTrusts),2010年和2011年中國人民共和國在綠色能源上總共花了1000億美元,雖然在2011年明顯減少。如果在綠色能源上的“贏”只是多花錢而不論后果,中國確實做得非常好。然而,那是非常奇怪的成功概念。
設法弄清楚中國實際上如何做的第一個問題是缺乏透明度。中國國內的投資數字互相沖突,使外國觀察家很難得出結論。有些差距是無意的;有些則是故意混淆。中國在全球總的煤產量中所占的份額接近50%,它在2010年停止定期公布煤產量的數字。它阻礙幾乎任何形式的國際監督,從廣泛的檢查溫室氣體排放的協議,到美國大使館對北京空氣污染的測量。一個相關的問題是數量和實際使用之間的對比:中國生產清潔能源的數量遠遠超過它的使用。在風能上,初始猛增的數量一半浪費了2010年上半年生產的一半以上的風能是閑置的。最近,由于延誤和擁擠,即使是海上風電的產能擴張也陷入僵局。在太陽能上,中國設備是被使用了,但幾乎全是外國人。在世界市場上,中國現在擁有最大的市場份額,但95%是出口的。中國世界領先的清潔能源投資,不能給這個國家提供大量清潔能源。
中國“領先”陷入困境的另一個領域是水電。在國內,水電裝機容量超過它的使用,就像風能一樣。這里的原因不是缺乏連接,而是缺乏水流,因為過度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屬于污染。現在運行的主要河流逐漸干涸,流不進海洋,25%的地表水是不安全的。在海外,中國已簽署數十億美元的合同來興建水力發電廠,主要對象為欠發達經濟體。這些發電廠提供了明顯和重要的好處,但其對環境的影響是可疑的。
盡管有各種綠色能源投資,但是煤炭在發電和能源中占主導地位,這種主導地位沒有消退。在官方(不可靠的)統計中,能耗據說在2011年上升7%。煤炭需求同比增長近10%,因此,它在能源消費中所占的份額擴大。熱發電量,在中國完全是以煤為主,超過了去年總發電量,因為水電發電量在下降。這并不令人驚訝;煤的作用已經增強了十多年,這個時期綠色能源本應該變得重要。當綠色能源包括水電,它實際上已經減弱。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煤炭在中國的能源中使用超過60%,在電力上超過70%。現在這些數字分別為70%和80%。煤的使用在2002-2003年初加速最明顯,那時當前的中國政府剛剛上臺,并強調能源密集型重工業的投資,如鋼鐵。最終,能源供應跟不上了。正如在2007年,中國是一個煤炭凈出口國;而現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進口國。
國家控制及其影響
十年來,中國經濟模式為放貸、投資、生產和出口。煤炭和其它能源消費被迫上升,遠遠超過以消費或服務為主導的經濟增長。一個簡單的了解中國能源投資的方法,是其清理后的狀態。它注定會失敗,因為北京同時采取行動限制了清潔能源的投資價值。政府不鼓勵重新塑造能源的發展;政府決定了它。從價格制定開始,國務院要求對所有能源生產的“絕對控制”。當價格被允許上升時,往往提供補貼作為補償,因此政府的參與仍在增加。價格管制引起天然氣產量下降而達不到宏偉的計劃。像往常一樣,煤炭是政府干預卻弄巧成拙的最突出例子之一。通過控制電力價格和中央政府的政治高壓,有效的價格管制保持煤炭低價將有利于產業擴張,并導致更多的煤炭的使用。這促使呼吁清潔能源。但北京提供綠色能源補貼促使其競爭,這些補貼遠遠大于它們應得的。
除了價格,國家能源政策的最新化身是第12個五年計劃。如電動車的一些目標都遠未達到。其它則是一些長期適用的議事規程,只是在“能源”前加了一個“新”字。這樣一個目標是抑制競爭。三個國家石油公司占有超過90%的石油生產和超過95%的天然氣生產。石油和太陽能似乎同床異夢,但中國是太陽能領域的模范,給幾個太陽能公司巨大的貸款,然后再執行所謂的法規標準,這將促使大多數小企業離開這個行業。中國在綠色能源上花費巨資,因為它具有比世界上任何其它國家嚴重的多的能源和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大部分是由中國國家本身造成的。給北京綠色能源消費信貸就像特技司機的醫療費,在她的健康上給她信用而過度投資。
中國和美國:贏或輸
中美能源與環境的關系可以是合作,競爭或模仿。大多數觀察者會選擇合作,但一個缺乏透明度,采用矛盾政策的國家不會是愉快的合作伙伴。北京的清晰想法首先是國家控制能源,其后才是能源效率和保護生態。任何突破將來自美國,然后被中國采納。這是天然氣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中國公開嫉妒美國的進步。據說中國有超過美國很多的頁巖氣儲量,但其庇護企業的龐大支出使得它在提取技術上遠遠落后。北京已被迫尋求外國援助。與中國的合作應被視為對全球的貢獻,而不是為了達成美國目標的一種方法。
競爭:我們贏
如果中國在開采天然氣上確實得到幫助,它當然會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這已經發生在風能、太陽能和其它領域:中國采用了別人開發的技術,并成為一個主要的商業存在。這是美國經濟或能源的威脅嗎?這首先取決于美國的優先事項。美國一直強調能源效率和創新,同時尋求自給自足,并試圖保護環境。這種做法已見成效。重中之重是能源否是能夠自給,因此,中國的行動與美國不直接相關美國自給自足的能力在逐漸增加,而中國在減少,所以中國模式沒有為美國的政策變化提供多少原因。
如果當務之急是能源效率,美國顯然是贏家。來自北京的不可靠數據再次掩蓋情況,但2011年中國的經濟規模達到底美國的一半。然而,能源情報署(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一直低估了中國的擴張,它估計中國能源消費量比美國去年的能源消費量多10%-15%。效率差距已經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