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義:
現為中國石油集團川慶鉆探工程有限公司鉆采工程技術研究院石油鉆井工,高級技師、集團公司鉆井技能專家。
“難道我就不能拿前三名嗎”
今年51歲的劉貴義出生在四川省瀘州市的一個普通家庭。1986年,他從四川石油管理局技工學校鉆井專業畢業后,成為四川石油管理局川西南礦區鉆井公司的一名普通一線工人。 川慶鉆探公司鉆采工程技術研究院的李剛與劉貴義相識20余年,曾在一個鉆井隊共事。“他這個人做事情非常講究。不僅干工作一絲不茍,而且每天把工作干完后,他還要把場地打掃得干干凈凈。”李剛說。 從最基礎的場地工做起,僅僅3年工夫,22歲的劉貴義就成為當時整個四川石油管理局最年輕的大班司鉆之一。 但這個新晉的大班司鉆也遇到了挑戰。 這一年,劉貴義代表所在鉆井隊參加了川西南礦區的鉆井專業技能競賽,他面對的都是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的“老手”。因此,初出茅廬的劉貴義并不被大家看好。 “你如果不是倒數前三名,就算成功了。”參賽前,有人這樣對他說。 劉貴義個頭不高,志氣卻不低:“我為什么就只能拿倒數前三名,難道我就不能拿前三名嗎?” 技能競賽的結果出來,劉貴義拿了總分第一名。 “我嘛,腦殼靈光。”回憶起這一段,劉貴義一口濃重的四川話帶著天然的幽默感,“但最重要是肯學。” 劉貴義的確肯學。第一次技能競賽后,他不滿足于自己實際操作第三名的成績,額外給自己增加了去礦區機械修理廠學習的“任務”,練習熔化焊接與熱切割、車工、鉗工等方面的實際操作技能。 此后兩年的比賽里,無論單項還是總分,劉貴義再也沒有拿過第一以外的名次。 因為技術過硬,劉貴義被調入礦區鉆井公司工程室。哪里的井隊有了難題,他和同事就奔赴哪里,一年至少有200多天在外奔波。他們被工人們親切地稱作鉆井一線的“滅火隊員”。
“要犧牲也只犧牲我一個”
2006年,被聘為川慶鉆探公司技能專家不久的劉貴義,接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鄰國土庫曼斯坦的奧斯曼3井井噴失控著火,在用盡了包括坦克炮擊在內的所有拆除措施均告無效的情況下,土庫曼斯坦向中國發出了援助請求。川慶鉆探公司選派劉貴義加入滅火救援隊伍。 當年11月底,劉貴義一行抵達了地處阿姆達利亞盆地東南沙漠腹地的奧斯曼3井。他們住的是簡易的板房,四面透風,睡一覺起來,臉上、被子上全是厚厚一層沙子。 然而,跟救火搶險工作的困難和危險相比,生活條件的艱苦只是“毛毛雨”。 奧斯曼3井是典型的高壓、高產、高含硫氣井。劉貴義到達時,大火已經燒了一個月,但絲毫沒有減弱之勢。井噴現場,60多米高的烈焰直沖云霄,井口溫度高達2000℃。與此同時,這口井硫化氫濃度嚴重超標,必須通過持續燃燒來降低硫化氫氣體濃度,減少對作業人員身體的危害。 也就是說,滅火隊員們必須在井口始終燃燒的情況下,完成險情勘探、清障、切割舊井口、安裝新井口的全過程。 幾經討論,最終定下的方案是,在持續高壓水炮的降溫掩護下,利用高壓水力噴砂,切割整個損壞的舊井口,安裝新井口,最終實現對失控氣井的有效控制。 然而,奧斯曼3井地處沙漠,供水量遠遠達不到搶險救援作業需要,第一次切割失敗了。在實施第二次帶火噴砂切割舊井口成功后,終于只差裝上新井口了。 帶著火焰的天然氣流直沖數十米高,巨大的上頂力將沉重的新井口吹得四處搖晃。為此,滅火隊采取了先在底法蘭下安裝加壓裝置,再通過鋼絲繩、工程機械將新井口牽引至指定位置進行固定的方式。 四處噴濺的冷卻掩護水被烈焰蒸騰成厚重的水霧,阻擋了工程機械操作手的視線,必須有人在井口附近指揮,才能將新井口準確地牽引至指定位置。 越靠近井口,就越靠近死亡。 劉貴義二話不說,穿著防火服,戴上防火頭盔就沖進了火里,站在離井口只有不到3米的位置指揮。他的正面,經受著熊熊烈焰的炙烤;他的背面,則忍受著冰冷刺骨的冷卻水的沖擊。 氣流的呼嘯、機器的轟鳴、水炮的聲響,種種聲音混雜成巨大的聲浪,充斥在劉貴義的耳朵里。他什么也聽不見,只能打著手勢,指揮工程機械操作手將新井口緩慢向指定位置靠近。 三寸、兩寸、一寸……終于,新井口與底法蘭無縫對接。劉貴義和戰友快速完成新井口固定,狂噴數十天的火勢控制住了!直到此刻,劉貴義才發現,他的臉已被鉆進防火頭盔的火焰燒傷了。 “鋼絲繩沒在新井口吊裝過程中斷掉,真的很幸運。”生死之間走過一遭的驚心動魄,在劉貴義口中輕描淡寫:“當時都沒來得及害怕,需要人指揮,我就上了。這樣就算要犧牲也只犧牲我一個。”
“不總結,傳承就等于零”
盡管工作繁忙,但劉貴義仍堅持擠出時間,不斷總結經驗、改進技巧,并逐漸走上了發明創新的道路。到目前為止,劉貴義已獲得發明專利2件、實用新型專利13件,累計創造效益1000萬元以上。 2016年9月,劉貴義被調入中國石油井控應急救援響應中心,擔任油氣井井控應急救援技能專家工作室領銜人。如今的劉貴義,除了帶領工作室成員開展日常訓練、參與重大井控搶險救援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總結經驗、制定標準、傳承技藝上。 “不總結,傳承就等于零。”劉貴義十分看重對經驗和技巧的總結,并以此要求工作室成員和他的徒弟們。 “我嘛,是工人出身,技術上還可以,但不會總結,過去也從來沒有這個意識。”工作室成員李紅兵說,“他要求我們做了什么事情要及時寫總結,做了一段時間,確實感覺自己的水平有很大提高。” 2010年從西南石油大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畢業的溫杰是劉貴義的“徒弟娃兒”。他一直記得關于師傅的一件小事。 一次上井回來,溫杰按要求提交了一份氣相欠平衡鉆井技術報告。劉貴義一眼就看出來,報告中部分數據與日報不符,于是下班以后單獨找他談話。在溫杰記憶里總是親切隨和、“沒得個師傅的樣子”的劉貴義,這次卻非常嚴肅:“雖然是幾個數據的問題,但作為技術人員,在把關上不能有半點馬虎。” 目前,劉貴義已培養了1名企業級技能專家、12名專業技術人員、2名技師。 劉貴義不僅無私地將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技能知識傳授給新人,還將這些寶貴經驗高度濃縮,提煉成操作規程、技術規范。 “等起了火再救,那國家財產已經受到了損失。”劉貴義說,“要是大家日常工作中都能牢記‘只有規定動作,沒有自選動作’,就可以從根源上減少事故發生。” 目前,劉貴義已參與修訂了4個中石油標準和12個川慶鉆探公司標準,組織編制了25個廠(處)級設備安全操作規程。 “劉貴義把工人的事做到了極致。”鉆采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韓烈祥這樣評價。 油氣噴涌,烈焰翻騰。正是無數如劉貴義一般的石油人數十年如一日的鉆研、舍生忘死的大義、天長日久的錘煉,才造就了這滿懷赤誠的丹心,鑄成了這鋼鐵意志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