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商與徽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幫”。廣義上的粵商包括廣州幫,潮州幫,客家幫,狹義的粵商指廣州幫(包括東莞、江門、佛山等地區的廣府民系的商人。粵商文化歷史淵源深遠,商業氛圍濃厚。粵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毗鄰東南亞、香港、臺灣,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最早由廣東進入,然后輻射全國。敏感、勤勞、刻苦、務實、低調,這些都可以在粵商身上體現。粵商在近現代來講,都起到了一個引導潮流的作用。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同區域漸次興起不同的商業群體,即“商幫”。其中有以寧波、杭州、臺州、溫州等區域為代表的浙江商幫,以濟南、青島、威海、煙臺等區域為代表的山東商幫,以蘇州、無錫、常州等區域為代表的蘇南商幫,以及以廈門、泉州、漳州等區域為代表的閩南商幫,以廣州、深圳、東莞等區域為代表的珠三角商幫——粵商的主要群體。粵商為什么會成功?筆者總結了粵商成功的七大因素,姑且稱之為粵商成功的“七宗最”
一、粵商的文化
粵商文化由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廣府文化三大板塊構成。歷史上做生意最厲害的是廣府人,廣府的代表是18世紀的廣州十三行。近代是潮汕人。潮汕靠海,有很強的風險、憂患意識與拼搏精神。近現代起,客家商人開始涌現,他們勤勞務實,進取心強,注重企業文化和品牌建設。
中國的文化特征是“以和為貴”,對內講“和氣生財”,對外講“和平友好”,這是眾所周知的儒家文化傳統。中國傳統商業文化是“合和”文化,即由集合、匯合、混合、結合、合作到和諧、和睦、和順、和悅、和平共處的文化。中國儒學文化中的和諧精神與西方文化中競爭、開拓精神結合起來,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特質,對粵商精神起了重大的影響。因此可以說,粵商文化從屬于儒商文化范疇,儒商文化囊括粵商文化,兩者一脈相承。
所謂儒商文化,就是基于東方傳統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以儒家思想積極因子為內核的特色商貿文化,現今為世界廣泛認同。儒商文化具有如下特質:仁德、仁義(取之有道);和睦、友愛;誠信;謙恭、禮敬;親善、樂施、平和(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包納、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調和、制衡(過猶不及、滿則溢);張弛有道……其核心是“仁至上,和為貴”。
對比觀照粵商文化特點:兼收并蓄;靈活開放;寓商于娛(工作娛樂兩不誤);人情味濃(生意不在仁義在);務實果敢……及粵商文化的核心特點:“和氣生財、平和處事、謙和待人”。很顯然,從個體外在表現形式上,粵商文化融合海內外的商文化精髓并具有鮮明獨特的南粵地域特色;從母體內在實質上,是傳承弘揚并兼具了儒商文化的許多優良特質,特別是和諧精神。
二、粵商的特質
筆者認為,粵商特質的形成與粵商所處的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廣東面向海洋,海運河運非常方便。自秦朝開發以來,一直承擔著對外交往的重任,幾乎所有的對外交流都歷經與此。1840年鴉片戰爭后,廣州作為最早的開放口岸之一對外開放,成為歐美國家進入中國最主要的通道。正在在這種環境下,廣東商人形成了極為開放的變通性格,善于創新打破常規,不為傳統所約束。
頻繁的對外交流也使得他們極容易吸收國外的最前沿的思想觀念為其所用,這一點地處西北的晉商是遠遠比不上的;正是晉商保守的性格使得他們所經營的票號業沒有及時吸收西方銀行業的思想從而在歷史發展中逐漸衰落。粵商是有強烈進取性,敢于冒險,敢做一些其他商派不敢做的事情。也正是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廣東始終走在全國的前面,很多改革也正是從廣東先開始的。在我接觸的廣東商人中,絕大部分是非常務實的,我想這也是粵商的特質之一。大家如果到廣東的話就會發現很多當地知名飯店的前身都是街頭的餃子店或者是油條店,正是靠務實的精神將這種很小的攤子逐漸做大。
三、粵商的地理位置
粵地特殊的海洋性、邊遠性區位,使其從秦代開發以來,就一直承擔著與世界交往的重任。便利的海運、河運交通,豐富的海產、亞熱帶果品,都為粵人從事商業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自西漢開始,廣州就成為南部中國珠璣、犀角、果品、布匹的集散之地,到了宋代,廣州已成為“萬國衣冠、絡繹不絕”的著名對外貿易港。
至18世紀,廣州作為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成為“洋船”必爭之地。在1850年的世界城市經濟十強排名中,廣州排名第四。當時的廣州十三行,有“洋船爭出是官商……銀錢堆滿十三行”之說;黃埔古港有來去穿梭的洋船帆影,成為這個千年商都、千年港城繁華的形象寫照。這期間,世界各地的商貿活動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集中交匯于廣州。那時的廣州被外國人稱為“CANTON”,在歐美世界名聲顯赫,以“進入中國的最主要通道”而著稱,廣州成了南北水路商貿的交匯點。
四、粵商的創新思維
自古以來持久而迅速發展的商業賦予粵人重商求利的傳統,它促使粵商形成開放性、進取性的價值取向;而中國儒學文化中的刻苦耐勞精神與西方文化中競爭、開拓精神結合起來,對粵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歷史沉淀下來的重商求利傳統與競爭意識,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特質體現在歷代粵商開放務實的性格中。
從唐代開始,粵人就敢于冒險犯難,前往南洋、澳洲和南北美洲等地建立家園并從事商業經營,從而使粵地成為我國僑胞最多的地區。即使在明清實行海禁的年代,粵人也敢沖破禁令出洋貿易;到了近代,中國被迫打開國門后,粵人把握時機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科學技術,修鐵路、辦工廠、設醫院、引進技術設備。
五、粵商的堅韌品質
道光十年,英國議會對曾在中國作過商業貿易的英國商人進行一次調查,最后得出的結論是:絕大多數在廣州進行貿易的人都一致聲稱,在廣州做生意幾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海外流傳著這么一句話:太陽無時不普照粵人社會。
粵商的輝煌時期,還是在近、現代。在近代,由于外國經濟勢力的侵入以及中國緩慢地邁開近現代步伐,晉商、徽商等因為固守傳統而日漸式微,而粵商卻伴隨著近代廣東商品流通的擴大、商品經濟的發展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廣東商人發跡于東南亞和香港、潮汕地區。二次大戰期間,廣東商人雖然曾一度沉寂,但經過戰后若干年的苦斗,又終于在上一世紀70年代后崛起于中國南部、香港及東南亞。
六、粵商的包容的胸襟對于粵商而言,其資源運作的策略往往是巧用“借”術,善于借雞生蛋、借錢發揮、借才發揮。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充分吸納海內外資源和力量,借助外來資源尋求自身發展。目前,廣東實際利用的境外資金占了全國的1/3,形成了中國最龐大的“外源”型經濟體系。在人力資源方面,粵商善于借才發揮,用借來之才彌補自己經商中的不足。
而粵商“借術”能夠行的通,原因有三:一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政策優勢;二是粵商文化“開放包容不排外”的價值取向:對于各種人才以及新生事物,普遍能夠包容和接納;三是在利益分配上,粵商“不摱獨食、有錢大家賺”的心態,使得資源擁有者樂于投入。
七、粵商的精明
法國著名學者佩雷菲特有過一個著名的論斷:“精神創造經濟奇跡”。一種充滿活力和創新的精神,在創造經濟奇跡方面,比資本、勞動、技術、制度所有這些因素,都起著更為本質的作用。在廣東商人的意識中,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的觀念特別強。今天的競爭已不再是家門口的競爭,而是全球的競爭。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不僅要緊跟潮流,更要引導潮流,以適應未來的挑戰。
白手起家的務實耐勞、拼搏創新的精神,在粵商群體中普遍表現。志高空調董事長李興浩原是賣冰棍起家,后來創辦工廠數十家,涉及制衣、塑料、五金、電子電器、移動多媒體、金融投資和醫療機械方面等領域,李興浩連續三年榮登福布斯富豪榜。東莞粵暉園庾董事長以他40多年豐富的建筑經驗,老驥伏櫪,鼎力回報家鄉和社會,首期投資近3億元,建成了富有嶺南特色的粵暉園,為廣東的旅游文化添新姿。
事業的關鍵成功因素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不是一成不變的和普遍適用的。會因產業、產品、市場環境的不同呈現動態差異,某些成功要素甚至會因為社會環境的變遷而轉變為阻礙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通過對比、分析粵商成功因素及其功能作用機制,溫故知新、揚長避短,對于粵商企業以及國內中小民營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來源:慧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