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自傳體著作《活法》中,稻盛和夫坦言,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應該稱作“智慧之井”的地方。當一個人專注一件事情之中,而且有一種全然的敏感時,人們會得到神靈的幫助,從那眼“智慧之井”中,獲取新思路、靈感或者創造力。
稻盛和夫不屬于聰明人,初中、高中、大學考試常常不及格。他原本想當個醫生,可是卻只能在一個陶瓷廠找到一份工。工廠瀕臨倒閉發不出工資,員工士氣低落,常常以罷工來宣泄。跟稻盛和夫一起去的4個大學生全辭職了,稻盛和夫卻認為這是個機會: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干不成事,在別的環境中一定也會一事無成。
于是他吃住在實驗室。不斷地想,不斷地去思考,一次又一次地在頭腦中模擬推演,那些開始只出現在夢境里的東西逐漸清晰,最后夢境與現實的界限消失,難以想象的事情發生了:既無知識和技巧,又缺乏經驗和設備的稻盛和夫,卻搞出了世界領先的發明,給快要倒閉的工廠帶來了生機。
給工廠帶來生機,也使得稻盛和夫在工廠中人氣特高,以至于家族政治容不下他了。他被迫自己創立京瓷公司。自1959年創立京瓷公司,稻盛和夫幾十年一直是京瓷研發帶頭人。他發現,一旦發瘋的投入工作之中,對某個目標有強烈的渴望,就會在腦海里形成一個意象,身邊的任何一個新發生都會堅定地指向那個意向。這時,神靈就會給你一把照亮前途的火炬,智慧之井就會向你洞開。
稻盛和夫體悟到了超越現實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產生的真實過程。一次,一個跟他同時大學畢業的同學在京瓷公司領軍做一個新產品的研發,他和他的團隊歷經幾個月的艱辛,克服重重困難,終于拿出了完全符合客戶要求的產品。但是,稻盛和夫卻以這不是他心里所見的鮮亮陶瓷為由把設計打了回去。那個主管簡直是怒氣沖天。還不得不回去研制稻盛和夫“夢里看到的鮮亮陶瓷”,最后歷經磨難終于拿出了完美的產品。
稻盛和夫的體悟,給了我們一個相當重要的啟示。當對一個目標有著強烈的持續的渴望時,苦苦思索體悟,就可能在事先“清晰地看見”那個嶄新的結果。相反,如果事先沒有清晰的意象,就不會有嶄新的成果出現。這是稻盛和夫在人生的各種經歷中體驗到的真實。
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組織,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看上去生存的式樣差異很大,但生存發展的基本問題都一樣:如何能夠持續過得更好?稻盛和夫對此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概括。他認為,一個人或一個企業,是否能夠過持續得更好,取決于能力、熱情和思維方式這三個因子的乘積:
人生·事業=思維方式X熱情X能力。
能力更多是指才能、智力、體魄、運動神經等先天資質,熱情是指從事一件工作的激情和渴望的程度等后天方面的因素,思維方式則是指一個人對待工作的心態、精神狀態和價值偏好。一個人和一個企業能夠取得多大成就,就看這三個因素的乘積。
其中,能力和熱情,取值區間為0—100。因為是乘法,所以即使有能力而缺乏工作熱情,也不會有好結果。自知缺乏能力,而能以燃燒的激情對待人生和工作,最終能夠取得比擁有先天資質的人更好的成果。思維方式取值范圍則為-100—+100。改變思維方式,人生和事業就會有180度大轉彎。有能力,有熱情,但是思維方式卻犯了方向性錯誤,僅此一點就會得到相反的結果。積極思維方式包括:總是積極向前、建設性的;有一顆感恩的心,具備和大家一齊行動的協調性;樂觀地接受;充滿善意、有理想、態度吻合;不惜努力;知足、不自私、不貪婪等等。
人生和工作之中,都有大量的超越了感覺和思想的美麗,如果沒有激情,這種美麗就無法被領悟、被了解、被認識。一個富有激情的人不會僅僅滿足于少量的工作,在其中可以實現它自己然后去睡大覺。同樣,如果沒有愛心,那么這種激情就沒法持續。
只有當我們忘了自我,帶著愛去做事做企業時,才可以保持這種充盈的激情,去發現和追求我們個人生命和工作中的美麗。一個富有愛和激情的頭腦一直在摸索、探詢、突破中,不接受任何傳統。它不是一個已經達成的頭腦,而是一個年輕的尚未達成的頭腦。
沒有人可以賜予我們“智慧之井”,我們只能自己去發現它。當我們依據個人所受的制約、個人的偏見開始解釋、翻譯的時候,我們會錯過它。因為束縛于信仰、偏見、認同時,頭腦就無法直接感知。“智慧之井”只青睞于極其敏銳的頭腦和極其柔軟的心。
當我們帶著愛的激情特別強烈和持續時,就產生了對某一個事物全然的敏感。任何一個方面的刺激,有關的和無關的,都會通過全然的敏感,轉化為通向所渴望目標的臺階,智慧之井最終將噴薄而出,創造性的工作將不斷帶來喜悅。這是被稻盛和夫證實和揭示出的道理,也是被史蒂夫·喬布斯、比爾·蓋茨、馬云、江南春、李彥宏、李想、史玉柱等優秀的創業領軍人物所證實了的“本真”。
人性都有偷懶的偏好,領軍人物是否能夠掌握一刻接一刻的完美標尺,是駕馭企業的關鍵所在。研發是這樣,服務是這樣,企業經營管理的總體運營也是這樣。只有當事人,最知道利潤指標能夠說清的問題是有限的。而只有置身其中,反復體悟并推究事理,才可以知道實際上可以做得更好。
企業家為了做強做大,絕不恪守形式,甚至可以不要自尊,而必須擁有特殊的戰斗力。與一般人想象的不同,這種特殊戰斗力表現為一次次“回歸零”的能力,表現為與自己和企業的每一個新發生接觸的能力。不管先前何等成功,什么時候他不能回歸零了,開始脫離傾注熱情的專業了,也就到了他向下滑行的時候了。 來源:慧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