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中旬的一個清晨,天色朦朧,寒風凜冽。土庫曼斯坦荒漠里,一座座采氣井、增壓站、天然氣處理廠運行不歇。記者與阿姆河天然氣公司第一批倒班員工共同乘坐通勤車趕往生產一線。
一場沙塵暴剛剛經過。阿姆河沿岸氣候干燥惡劣,但常年駐扎這里的石油人早已習以為常。阿姆河天然氣公司第一采氣管理區HSE科科長趙俊超告訴記者,他們常在脖子系上一塊用來防沙防曬的方巾,實在被吹得喘不過氣就往上拉一拉,遮住口鼻。
阿姆河項目是集團公司海外“井口連著灶臺”的典型項目,事關國計民生。新投產的西部氣田是本輪冬供新增的主力氣源地之一。晨會一結束,西部氣田采氣車間主任呂衛東和副總監郭友就立刻開啟現場巡檢工作,確保每口采氣井壓力正常、平穩生產。搭檔久了,他們配合默契,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能理解對方的想法。呂衛東一抬頭,郭友便遞上8寸活動扳手,隨后兩人按對角位,干脆利落地逐一將高壓閥的密封外螺帽扭緊。在他們身后,從地下采出的天然氣通過一條條管線匯集至集氣站,增產保供“底氣十足”。
第一天然氣處理廠位于巴格德雷合同區A區塊,是阿姆河項目的關鍵工程。整個處理廠占地近120萬平方米,電瓶車是最常見的代步工具。到了該巡檢的時間,電瓶車魚貫而出,經過縱橫交錯、寬闊平坦的內部道路,駛向了各自負責的巡檢區域。“平時我們一般2個小時巡檢一次。但現在是特殊時期,必須每小時都看一圈才能放心。”油氣處理運行高級監督王位說道。
目及之處,最吸睛的要數佇立在處理廠內的一塊大理石碑,上面刻著“中土天然氣管道零公里”。這是中土天然氣管道的起點,管道另一端連接的便是國內的千家萬戶。天然氣從這里出發,大概48小時后即可抵達中國新疆霍爾果斯。
風吹沙響
沙漠深處的紅柳團團簇簇地生長著
也見證著石油人
在這里任勞任怨的無私奉獻
阿姆河項目啟動至今
已累計向國內供氣1460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