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6日的美國地質學年會上,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StatesGeologicalSurvey)發布一份報告,稱美國中西部地區近十年來的地震頻發現象,“幾乎可以肯定是人為的”。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2001年以來,美國中西部阿拉巴馬州到北方落基山脈地區地震頻發。僅2009年,該地區就發生了50次3級及以上地震;2010年,3級及以上地震達到87次;2011年則達到驚人的134次,為上世紀同期的6倍。
前述報告認為,石油和天然氣鉆探活動是該地區地震頻發的主要貢獻者。其中,頁巖氣開發使用的水力壓裂法及該方法涉及的廢水處理井,尤其值得人們關注。
這份報告是全球迄今為止對水力壓裂法和地震關聯的最權威解讀。報告公布后,美國民眾再次就頁巖氣水力壓裂法的環境地質影響展開激烈辯論。此前,對頁巖氣開發的主要批判是針對淡水消耗和水體污染。
開采頁巖氣引發地震盡管遠在美國,但并非與中國無關。
中國近年正在效仿美國,試圖發動一場“頁巖氣革命”。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頁巖氣發展規劃(2011-2015年)》,中國力圖實現頁巖氣商業化產值從零至1000億立方米的跨越。被美國地質調查局認為可引發地震的水力壓裂法,正是中國未來開采頁巖氣的主流技術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四成頁巖氣資源儲存在包括四川盆地、云貴高原在內的中國西南地區。過去幾年間,頻發的地震災害已給這一地區百姓的生活蒙上陰影。
一些地質學家也因此對中國政府的頁巖氣開采規劃表示出謹慎的擔憂:一旦人口稠密、地質活動活躍的西南地區開始大規模頁巖氣開發,將不得不面對潛在的地震風險。
業內人士則透露,對地震風險的評估尚未進入中國頁巖氣商業開發可行性評估的視野。
危險并不遙遠,未雨綢繆已當時。
地震國際爭議
水力壓裂法,是將壓裂液(99%為水,另含有少量添加劑)高壓灌入油氣儲備層,由此壓裂巖石層,從而獲得油氣資源的油氣開采方法。
1948年,美國俄克拉荷馬州進行了全球首次壓裂實驗。此后,水力壓裂技術被廣泛用于工業。然而,直到2000年,美國才開始正式對水力壓裂作業進行監管,對其環境影響的研究則更晚。
截至目前,水力壓裂法仍是獲取頁巖氣的惟一渠道。
頁巖氣(shalegas)是儲存在地殼的頁巖層中的天然氣。由于頁巖區塊的滲透性有限,限制了氣體流向井筒。要釋放頁巖內所含氣體,只能通過水力壓裂創造有效滲透性。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2001年以來,美國中西部阿拉巴馬州到北方落基山脈地區地震頻發。僅2009年,該地區就發生了50次3級及以上地震;2010年,3級及以上地震達到87次;2011年則達到驚人的134次,為上世紀同期的6倍。
前述報告認為,石油和天然氣鉆探活動是該地區地震頻發的主要貢獻者。其中,頁巖氣開發使用的水力壓裂法及該方法涉及的廢水處理井,尤其值得人們關注。
這份報告是全球迄今為止對水力壓裂法和地震關聯的最權威解讀。報告公布后,美國民眾再次就頁巖氣水力壓裂法的環境地質影響展開激烈辯論。此前,對頁巖氣開發的主要批判是針對淡水消耗和水體污染。
開采頁巖氣引發地震盡管遠在美國,但并非與中國無關。
中國近年正在效仿美國,試圖發動一場“頁巖氣革命”。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頁巖氣發展規劃(2011-2015年)》,中國力圖實現頁巖氣商業化產值從零至1000億立方米的跨越。被美國地質調查局認為可引發地震的水力壓裂法,正是中國未來開采頁巖氣的主流技術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四成頁巖氣資源儲存在包括四川盆地、云貴高原在內的中國西南地區。過去幾年間,頻發的地震災害已給這一地區百姓的生活蒙上陰影。
一些地質學家也因此對中國政府的頁巖氣開采規劃表示出謹慎的擔憂:一旦人口稠密、地質活動活躍的西南地區開始大規模頁巖氣開發,將不得不面對潛在的地震風險。
業內人士則透露,對地震風險的評估尚未進入中國頁巖氣商業開發可行性評估的視野。
危險并不遙遠,未雨綢繆已當時。
地震國際爭議
水力壓裂法,是將壓裂液(99%為水,另含有少量添加劑)高壓灌入油氣儲備層,由此壓裂巖石層,從而獲得油氣資源的油氣開采方法。
1948年,美國俄克拉荷馬州進行了全球首次壓裂實驗。此后,水力壓裂技術被廣泛用于工業。然而,直到2000年,美國才開始正式對水力壓裂作業進行監管,對其環境影響的研究則更晚。
截至目前,水力壓裂法仍是獲取頁巖氣的惟一渠道。
頁巖氣(shalegas)是儲存在地殼的頁巖層中的天然氣。由于頁巖區塊的滲透性有限,限制了氣體流向井筒。要釋放頁巖內所含氣體,只能通過水力壓裂創造有效滲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