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以下簡稱《年鑒》)2018年版近日發布。BP中國新聞辦公室給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提供的信息顯示,全球能源需求增長超過其十年平均增速。在中國煤改氣的推動下,天然氣成為了能源增長的最大來源,可再生能源繼續增長。
全球能源需求增長超過其過去十年平均增速
BP集團首席執行官戴德立表示:“2017年,能源市場的結構性力量將繼續推動全世界向低碳經濟轉型,但一些周期性因素讓部分過去幾年所取得的成果放緩甚至是倒退。正是這些因素,加之持續增長的能源需求,使得碳排放在經過了三年的低增長甚至是零增長后出現了顯著增加。”
數據顯示,在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需求增長的帶動下,全球能源需求繼續增長;由于經合組織國家的工業活動加快,以及中國一些能源密集型產業的產量回升,能源效率方面的成果有所放緩;由于印度和中國的需求不斷增長,煤炭消費量在過去四年來首次增加;據估算,在經歷了三年的低增長甚至是零增長后,碳排放量增加。
2017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長了2.2%,高于其過去十年均值1.7%。之所以出現這一高于歷史趨勢的增長,是因為發達國家更加強勁的經濟增長以及改善能源強度的步伐放緩。
全球石油需求增長1.8%,但石油產量的增長已經連續兩年低于歷史平均水平。來自石油輸出國組織和其他10個同意減產國家的石油產量有所下降,而其他產油國則迎來了產量增長,特別是來自于由美國致密油驅動的產量增長。石油需求在2017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大于產量,因此經合組織的庫存回落至較為正常的水平。
全球煤炭消費量增長了1%,即2500萬噸油當量,自2013年以來首次出現增長。消費增長的主要來源是印度(1800萬噸油當量),而中國的消費量在2014年至2016年的連續下滑后有所回升(400萬噸油當量)。全球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下降至27.6%,是2004年以來的最低值。世界煤炭產量增長了3.2%,即1.05億噸油當量,創下2011年以來的最快增速。
戴德立說:“本年度的《年鑒》首次關注電力部門的能源結構,其結果令人驚訝——煤炭在發電中所占的比重較二十年前并未發生改變。電力系統必須實現脫碳。未來數十年降低碳排放的最有效途徑是實現電力領域的碳減排。”
中國是全球天然氣消費的最大驅動力
2017年是天然氣強勢增長之年,全球天然氣消費量增長了3%,即960億立方米,創下2010年以來的最快增速。消費量增長由中國(增加310億立方米)、中東(增加280億立方米)和歐洲(增加260億立方米)所帶動。美國的天然氣消費量下滑了1.2%,即110億立方米。
中國天然氣需求急劇增加是推動全球天然氣消費量上漲的最主要因素。由于中國政府推行鼓勵煤改氣的政策,中國的天然氣消費量增長了15%。中國是全球天然氣消費的最大驅動力,占2017年全球天然氣消費增長的32.6%。
全球天然氣產量增長了4%,即1310億立方米,幾乎是十年平均增速的兩倍。俄羅斯是增長最顯著的國家,其產量增長了460億立方米,伊朗次之。天然氣貿易增長了6.2%,即630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貿易的增速超過了管道天然氣。天然氣進口量的增長主要由澳大利亞和美國的LNG,以及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所帶動。
“中國在全球低碳轉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BP中國區總裁楊筱萍指出。
數據顯示,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占全球能源消費量的23.2%和全球能源消費增長的33.6%。中國引領了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費,占全球增長的36.0%。在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消費增長最快,達76%。
201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長了17%,即6900萬噸油當量,高于過去十年的平均增速,是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增長。可再生能源增長的一半以上由風能貢獻,太陽能也貢獻了三分之一的增量,盡管其僅占總份額的21%。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長了2500萬噸油當量,創下中國有史以來的新高;就單一燃料而言,這同時也是單個國家對全球一次能源增長的第二大貢獻,第一大貢獻是中國對天然氣增長的貢獻。
2017年,全球水電僅增長了0.9%,低于過去十年來2.9%的平均水平。中國的增長創下自2012年以來的新低,而歐洲的水電總量甚至下滑了10.5%,即1600萬噸油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