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治理大氣污染,從中央到地方都很拼,又是“煤改氣”,又是電動汽車的,都是全力以赴的樣子,比如山西電動汽車大躍進,搞得天然氣加氣站岌岌可危。上周在北京參加行業會議,天都是灰蒙蒙的,天氣預報顯示PM2.5是100多,感覺不是很好,和8月底見到的藍天白云大相徑庭。從新聞、同行等了解到,北方地區鄉鎮農村“煤改氣”搞得很熱烈,也有不少問題,但整體都在快速推進。
說到北方地區鄉鎮農村“煤改氣”,主要是用散煤采暖問題。專家和研究機構說了,散煤也大氣污染的一個重要來源,是“病因之一”,得治,改用天然氣是個理想的“藥方”。但真是可行的么?
首先,是安裝費用。
從工程規模上講,鄉鎮農村的安裝密度不高,單位長度接駁用戶數量也較城鎮少很多,這樣單個用戶為公共部分分擔的費用也就相對較多一些,雖然人工費用、稅費等要少一些,綜合來看,至少也是3000元/戶上下的水平。如果當地財政富裕一點,可以搞個專項資金補貼,用戶可以少出一點,據說京津冀地區周邊的補貼很高,用戶幾乎不用初期投入;如果有點的管道燃氣企業收費高一點,可能也要四五千元。這對鄉鎮農村的家庭來說是個很大的開支了,一下來要他們拿出來,客觀上有一定難度,心理上也有些抵觸。再說了,即使有財政專項資金補貼,對于項目運行來說也不是長久之計。還有壁掛爐也一個大支出,一般都是3000元以上了,功率大點、質量好點都得四五千往上了。
其次,氣價也是個問題。
如果用天然氣來做飯洗澡,一個月幾十元的氣費,鄉鎮農村的家庭還是能夠承受的,畢竟比液化石油氣方便,也安全一些,比起煤球、柴薪也要方便衛生很多。但是用來采暖就是個大問題了,先不說鄉鎮農村的房屋面積(面積大)、結構(大空間)和節能(保溫差)問題,僅一個采暖季的氣費就是好幾千元,就足以讓人望而卻步。這不可持續,也可能滋生一些問題,比如偷盜氣,如果數額足夠大,就有可能被追究法律責任。因此,地方政府在推進“煤改氣”工程前,對這個問題應該加以研究。
最后,鄉鎮農村“煤改氣”用戶會增大管道燃氣企業的壓力。
一方面是這些用戶的安全知識和技能相對較差,經驗表明,他們的戶內隱患數量、嚴重程度往往都高于城鎮用戶,管道燃氣企業勢必要增加人力、物力等加強巡查巡檢等工作。
另一方面,管道燃氣企業為了預防偷盜氣發生,也會在管理和技術上采取一些措施,都是要投入的,相應的成本費用也會增加。如果棄用的用戶增多,“煤改氣”存在淪為形象工程的可能。這前期的大筆投資也就沉沒了。
各地在推進“煤改氣”時,必須要做好前期調查調研,結合當地的社會經濟狀況來搞,當地公眾的收入是一個主要和決定因素。
要做民生工程,要“三思而干”。 來源:國際燃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