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8月25日消息,本周第一批來自美國本土48州的液化天然氣已抵達中國,這得益于最近巴拿馬運河擴建工程的完成,為美國天然氣出口商開拓富有活力的亞洲市場提供了便利。
這批液化天然氣由荷蘭皇家殼牌集團(Royal Dutch Shell PLC)租船運輸,該公司已向《華爾街日報》證實了上述消息。據能源和大宗商品信息供應商標準普爾旗下普氏能源資訊(S&P GloBAl Platts),這批液化天然氣從美國墨西哥灣薩賓帕斯(Sabine Pass)的出口地出發,周一抵達中國南部的鹽田碼頭,買家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這是一項長期合約的一部分。中海油未回應置評請求。
美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通常較大,在巴拿馬運河未擴建前無法通過水閘,因此無法參與亞洲的競爭。新水閘于6月份啟用,可以通行較大船只,對美國天然氣出口商來說意義重大。美國能源情報署(EIA)表示:
“巴拿馬運河擴建對液化天然氣貿易有著重要影響,可以縮短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到亞洲關鍵市場的運輸時間,降低運輸成本,為美國的天然氣出口商進入這個原本區域化的液化天然氣市場開辟更廣闊的渠道。”
能源咨詢公司Energy Aspects稱,新水閘可以將船只從美國到亞洲北部的運輸時間縮短三分之一,現在僅需20天,每百萬英熱單位的運輸成本也減少了30美分至1美元。惠譽旗下研究機構BMI Research亞洲能源分析師彼得·李(Peter Lee)稱:
“這批天然氣只是一個開始,之后還會有更多的美國天然氣運輸船到達亞洲,特別是現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小型獨立天然氣公司依賴國外的現貨資源。”
液化天然氣是將天然氣溫度降至約零下163攝氏度來液化,方便儲存與運輸。最近,由于天然氣市場涌現大批新的供應,亞洲天然氣價格承受極大壓力,而亞洲市場占據全球需求的70%。單在2016年,液化天然氣生產商就預計增產4000萬噸。
同時,全球液化天然氣兩大進口國日本與韓國的需求也在萎縮,因其整體電力需求有所下降,且對煤炭的依賴更加嚴重。不僅如此,許多天然氣買家早已與供應商簽訂了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購買合同。普氏能源資訊液化天然氣分析師艾略特(Stuart Elliot)對此評論稱:
“(這就意味著)中國成為了該地區天然氣需求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中國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在今年上半年同比上漲了21%。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排名前兩位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商分別為澳大利亞與卡塔爾。此前,中國官方曾表示,計劃截至2020年,將天然氣在總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從5%提高到10%。 來源: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