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下午的議題是共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由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國際市場總經理胡南主持。
該分論壇的宗旨是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新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重要功能;聚焦“一帶一路”能源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新疆克拉瑪依國家化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平臺。
參會的國內外企業有,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巴基斯坦hascol石油公司、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公司、伊朗中國工商聯合會等。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劉宏斌,市委書記陳新發,市委副書記、新疆油田公司總經理楊學文,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軍,新疆油田公司副總經理聶海光,副市長徐建輝,市政協副主席賈慶昌,新疆油田公司副總經理邵雨等領導參加了分論壇。
深化國際油氣合作
“我們將與資源國和國際石油公司全面深化合作,共同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全球范圍的油氣合作升級版,在國際合作發展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促進資源國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合作方技術管理水平和創效發展能力的全面提升,共享國際油氣合作發展成果,實現合作多贏、共同發展。”在劉宏斌的主題發言中,能源合作分論壇正式拉開帷幕。
劉宏斌表示,要深化國際油氣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發展。
據介紹,中石油經過二十多年的國際化發展,目前在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執行著九十多個油氣合作項目,其中在“一帶一路”沿線的19個國家執行著49個油氣合作項目,基本建成了中亞—俄羅斯、中東、非洲、美洲、亞太五大海外油氣合作區,東北、西北、西南、海上四大油氣進口戰略通道,亞洲、歐洲、美洲三大油氣運營中心,形成了海外勘探開發、煉油化工、管道運輸、銷售貿易、技術服務等完整的石油產業鏈。
劉宏斌表示,要進一步加強與油氣資源國、出口國的深度合作,加強與國際石油公司的廣泛合作,以海外五個油氣合作區為重點,按照突出中亞—俄羅斯、做大中東、加強非洲、拓展美洲、推進亞太的總體發展思路,強化現有油氣項目合作和新項目開發,突出發展陸上常規油氣業務,有效發展天然氣業務,有序推進非常規業務,穩妥發展海洋油氣業務,加強油氣貿易全球化協同運作,協調發展海外石油服務業務,努力把中亞—俄羅斯地區建設成為海外“能源絲綢之路”的核心合作區,把亞太地區建設成為重要的天然氣和lng項目合作區。
隨后,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新以“共商共建共享,互聯互通互利”為主題進行了發言。期間,張新用四個“我們愿意”,將主題發言推向高潮——
我們愿意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享最先進的技術;我們愿意給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提供成本最優服務最好的投融資能力保障;我們愿意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培養本土化的人才;我們愿意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提供各類能源解決方案。
結構性變化引深思
“我發言的主題是,國際油氣市場的結構性變化以及亞洲的能源安全。”楊光用洪亮的聲音將發言內容推向縱深。
楊光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藍迪國際智庫項目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所長。他說——
近年來,國際油氣市場發生了許多明顯的變化,其中一個重要變化是國際油氣市場的板塊化。
40年前,國際石油市場主要依賴中東石油,這是一個相對比較統一的市場——全球的市場。
然而,今天,我們發現,國際石油市場已經被分化成三個比較明顯的石油板塊:美洲板塊,歐洲地中海板塊,亞洲板塊。
在每一個板塊中,主要石油輸出國和主要石油進口國,均在一個板塊內。
這種“板塊化”的出現,一方面源于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石油供應來源的多樣化,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以來,西方主要石油進口國推行的石油供應來源多樣化戰略。在這個板塊化的趨勢下,亞洲供求板塊特點比較鮮明。
據2014年、2015年國際石油貿易情況來看,亞洲國家70%以上的石油進口來自亞洲國家,主要來自西亞;西亞主要石油輸出國出口的70%以上石油都是輸往亞洲國家,特別是中亞和南亞印度。
在板塊化的形勢下,東亞和西亞對石油安全的需求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石油輸出國的出口安全就是石油進口國的進口安全,雙方形成了一種能源安全的共同體,進口國和輸出國在戰略上相互依賴,誰也離不開誰。
從天然氣領域來看,板塊化特點也很明顯。與美洲板塊和歐洲地中海板塊不同的是,亞洲的天然氣供應主要以lng的形式實現。從亞洲板塊看,近十年的供求結構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中國的lng進口需求快速增長。
要進一步維護和鞏固亞洲國家之間的“能源共同體”關系,從而推進并確保雙方的能源利益和能源安全。
雙方可以在石油天然氣的上下游領域、石油運輸通道及金融領域(石油貿易結算貨幣的多樣化)進行深入合作。
傳統油氣的潛力大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油氣重大專項技術總師、原中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總地質師賈承造,向與會人員做了題為《中亞油氣資源前景與挑戰》發言。
賈承造說,中亞地區是非常重要的油氣產區,并且潛力非常巨大,因為目前中亞很多地區的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程度非常低。
“在石油天然氣富集在盆地中,其中中亞地區油氣資源最豐富的三個盆地分別位于伊朗、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他說。
然而,油氣資源評價不僅看目前發現了多少油氣田和現有儲量及產量,而要看最終能發現多少油氣田,換言之,不僅要看現在,更要著眼未來。
在談到油氣合作前景與挑戰時,賈承造說,中亞地區油氣儲量和產量長期穩定增長,并且有可靠資源基礎,其中石油剩余探明儲量以伊朗、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最為富集,天然氣剩余探明儲量以伊朗、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最為富集。
雖然中亞地區油氣資源未來潛力很大,但是油氣合作面臨諸多挑戰。首先,主要的油氣資源國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伊朗的大油氣田多屬超壓、深層鹽下類型,地面條件困難,需要高技術、大規模投資,并且建設周期長。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石油地質條件復雜,油氣勘探發現困難。
其次,油氣田遠離消費市場,運輸距離長、成本高,工程服務能力弱、市場不健全,此外,老油田進一步穩產還需要提高采收率技術。
中國石油哈薩克斯坦公司已有19年的中亞油氣合作經驗,該公司總經理卞德智說,中亞各國的社會和政治穩定使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其中,哈薩克斯坦的gdp已從1993年的114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2173億美元。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合作建設了中亞天然氣管道,不僅拉動了沿線當地經濟發展和增加就業崗位,而且增加了管輸收入,也為解決哈薩克斯坦天然氣出口通道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礎。”他介紹。
新綠色能源前景好
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電聯合動力”)隸屬于中國國電集團,是國內風電產業的龍頭企業,該公司總經理褚景春向與會人員分享了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現狀。
褚景春說,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扶持和能源機構調整的雙重作用下,中國風電產業發展環境良好,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5年,中國風電總裝機容量1.45億千瓦,占全球風電總裝機容量的33.6%,其中中國國電集團風電裝機已超過2400萬千瓦,是全球最大的風電運營商。
此外,在中國政府的政策引導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推動了中國風電技術的創新,技術水平明顯提升,風資源開發潛力,風能利用水平,風機質量,運維服務水平顯著提升,風電已成為繼火電和水電之后中國第三大電力能源。
“國電聯合動力在大力拓展國內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海外市場地拓展,國家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為新能源企業提供了赴國際市場好的機會,聯合動力愿意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共同推進綠色能源合作。”褚景春說。
伊朗能源和工業出口聯合會秘書長、德黑蘭工農礦商會副主席哈米德·雷扎·薩勒伊也向與會人員介紹伊朗在新能源發電領域的情況。
“伊朗的發電量在中東地區位列第一,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的總發電量達到74000兆瓦,未來伊朗會不斷平衡傳統能源發電量和新能源能源發電量在總發電量中的占比,逐步提升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的水平,還積極推進將天然氣轉向聯合循環的發電模式。”哈米德·雷扎·薩勒伊說。
此外,吉爾吉斯斯坦經濟部投資促進部主任奧姆別克·阿羅茲別科夫指出,吉爾吉斯斯坦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這將為更多的投資者提供機遇,因為現在有很多投資者愿意投資新能源領域。 來源:武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