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工程陜京四線輸氣管道工程日前全面開始現場建設,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從中國石油獲悉,陜京四線輸氣管道工程包括1條干線和高麗營-西沙屯、馬坊-香河-寶坻、香河-西集等3條支線,即將建設包括1條干線1條支干線,線路總長1114公里,設計輸氣量250億立方米/年,其中干線預計在2017年10月底前建成投產。
依據北京市燃氣集團之前對外披露的消息,2017年陜京四線全線貫通后,每天有望為北京市提供6000萬立方米的天然氣,通州區能源結構將實現無煤化。
北京市是京津冀地區較早大力推廣使用天然氣的地區,2015年天然氣在北京市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達22%,地方近八成采暖已使用天然氣,供熱鍋爐使用燃氣的比值已達到60%,當年天然氣用量達到138.54億立方米,其中冬季燃氣使用量占到全年用量的一半以上,而由于天氣、運輸等各種因素,去年冬天北京市曾兩次發布“限氣令”。
作為空氣污染的“重災地”,以北京為代表的華北地區工業“煤改氣”進程相對較快,帶動需求增長,供應卻因為高達1:10的峰谷差,出現季節性供不應求。
目前北京市供氣線路有陜京一線、二線、三線及唐山LNG線、大唐煤制氣等多條線路,但這些天然氣運輸管道已運行多年,輸氣能力固定,為了滿足冬季的天然氣供需缺口,進口LNG成為彌補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冬季,華北地區霧霾嚴重,接收站難以及時卸載,曾致使華北地區天然氣供需矛盾突出。
陜京四線輸氣管道工程是西部進口中亞氣和國產氣輸送的重要通道,是“西氣東輸”戰略通道的延伸,進一步優化了全國管網總體布局,對于保障華北地區的天然氣供應意義重大。同時,該管道工程將打通中俄東線及唐山LNG供應北京市場通道,改善北京市供氣格局,提高首都供氣管道的網絡化程度,增強供氣的可靠性和靈活性,并滿足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季奧運會對清潔能源的需求。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獲悉,干線起自陜西省靖邊首站,途經內蒙古、河北,止于北京市高麗營末站,全線隧道穿越4處,河流大型穿越6處,河流中型穿越35處,鐵路穿越28處,高速公路穿越26處。管道沿線設置紅墩界、鄂爾多斯、托克托、烏蘭察布和張家口等5座壓氣站。
中國的天然氣消費量在歷經十三年增長后,增速放緩,今年上半年增速略有好轉,分析人士認為,自2015年11月20日起,我國非居民用氣最高門站價格每立方米下調了0.7元,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國內工商業用戶的用氣成本,刺激了市場需求。
公開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3年,全國天然氣消費量從245億立方米增至1705億立方米,年均增速高達16.1%。但2014年以來,天然氣消費增速開始下滑,2015年天然氣消費增速為191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7%,創近10年新低。國內天然氣受壓產影響,全年產量為1318億立方米,增長3.5%,增速較上年下降3.1個百分點。但與此同時,天然氣進口量達624億立方米,增長4.7%,對外依存度升至32.7%。2016年上半年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長9.8%,天然氣進口量達到356億立方米,同比增加21.2%。
在資源整體過剩的背景下,天然氣供應仍將出現區域性、臨時性緊缺,這凸顯了我國天然氣供需結構的不合理。目前,我國原油、天然氣進口比例分別接近60%、30%,已基本形成東北、西北、西南和沿海四大能源進口通道。為輸送進口油氣和新疆等自產氣,我國又啟動了西氣東輸一線、二線、三線以及陜京線等工程,新粵浙、西氣東輸四線也在推進中。
一直以來,天然氣被當做傳統能源和新能源之間的一種過渡能源。雖然我國目前已初步形成全國性的輸氣管網框架,但配氣管網遠未成熟,此外,受價格機制制約,地下儲氣庫建設落后于長輸管道的發展。未來大力發展天然氣市場,應該加快天然氣的市場化改革進程,進一步完善下游應用市場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比如管道、儲氣庫等,推動需求不斷增長,加速中國能源綠色轉型的進程。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