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輪極寒天氣席卷歐亞,全球多個國家遭遇罕見的極寒天氣,在歐債危機陰霾依舊的大背景下,極寒天氣無疑讓全球經濟“雪上加霜”。截至發稿,極寒天氣侵襲致死的人數已經超過280人。在此背景下,關于“小冰河時期到來”的猜測應運而生。
極寒席卷歐亞
極寒天氣影響著歐洲,烏克蘭、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等中東歐國家部分地區最低溫度跌破-30℃。其中烏克蘭受災情況最嚴重,大量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凍死街頭,更有上千人因凍傷到醫院接受治療。意大利、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希臘等多國民眾死于嚴寒。
亞洲多個國家也成為嚴寒的災區。日本多個地區的積雪深度創歷史紀錄,日本北部持續數周的暴雪引發雪崩,導致交通網絡中斷,至少56人喪生。韓國多地發布寒潮警報,首爾地區氣溫下降到-17℃,刷新55年來最低紀錄。
與此同時,中央氣象臺信息顯示,入冬以來,中國平均氣溫為-5.5℃,為近27年來同期次低值。在內蒙古呼倫貝爾陳巴爾虎旗的哈吉區域自動站,2月3日甚至出現了-50.7℃的極端低溫。
然而,在歐亞遭遇寒冬的同時,美國卻迎來40年來最溫暖的冬天。美國大部分州平均氣溫前幾日都在10℃以上,首都華盛頓的氣溫更高達21℃,華盛頓地區櫻花紛紛盛開。
交通能源受阻
冷冬對經濟的影響并不鮮見。早在2010年2月,德國工商協會發言人特萊爾就表示,嚴冬給德國帶來約20億歐元的經濟損失。此前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金柏松也透露,2008年的冰雪災害幾乎讓中國的經濟增長減少了一個百分點。
雖然此次極寒天氣對于全球經濟影響的統計數據還沒有出臺,但已經對交通、能源等方面造成了影響。
據了解,暴風雪使羅馬尼亞多地公路交通癱瘓,大量航班和列車車次被延誤甚至取消,近千所學校停課。大雪造成比利時布魯塞爾交通阻塞嚴重,積雪和濕滑的路面引發了多起交通事故。
值得注意的是,寒冷天氣使各國用于取暖的天然氣用量不斷飆升,導致天然氣供應方俄羅斯與部分歐洲國家之間出現了“摩擦”。烏克蘭指責俄羅斯輸往部分歐洲國家的天然氣比正常情況減少了很多,而俄羅斯則堅決否認。目前,歐盟正在敦促雙方盡快解決爭端,恢復對歐盟的正常供氣。
不過,這些遭遇“極寒”地區的人們并沒有沉浸在悲傷氣氛中。“我們反而有點享受嚴寒天氣帶來的樂趣。”身在日本的劉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日本的滑雪場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而白山市白峰地區還舉行了一年一度的堆雪人祭,大概1500座雪人在各家各戶門前被堆起裝飾。
引發小冰河期之爭
對于這輪極寒天氣,一些國際權威氣候專家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停止,并開始冷化,近來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氣變冷的開端,這樣的冷天可能會持續20年至30年。英國《每日郵報》因此宣稱今年的寒冬顯示“小冰河期來臨”。
但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北半球的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地區遭遇寒冬,并非是全球變冷,而是因為北半球出現了氣象顛倒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北極震蕩造成的。
“全球大氣環流異常變動是造成極寒和極暖天氣的主要原因,這不僅是長周期變化形成的必然現象,也是由人類活動不斷排放溫室氣體引起的。”環保學者楊斌對記者采訪時表示,人類目前過度消耗化學能源是自毀滅亡的舉動。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宋頌興則認為,從全球氣候變暖與小冰河時期的爭論來看,對于氣候趨勢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論,這就需要全球通力協作,互通信息,把握氣候趨勢,同時研究好抵御這種極端氣候的對策,建立預警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