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復蘇步伐放緩以及中東和中國新增產能陸續釋放,2011年全球石化行業的盈利能力可能面臨壓力。業內人士表示,自2010年初開始,全球乙烯市場需求的反彈力度明顯強于預期水平,從目前的情況來看,2011年多數國家的乙烯需求增長仍將好于預期,尤其是中國。據預測,2011年全球乙烯需求有望在2010年的基礎上增長約5%,總需求將達到約1.15億噸/年;丙烯需求將增長約5%,至7350萬噸/年。美國析邁公司(CMAI)也預計,當前全球石化工業的需求年均增速為5%,2010~2015年間,全球石化產品市場將新增3500萬~4000萬噸/年的需求量。
分析人士預測,多數石化產品的供應增速將超過需求增速,因為今年中東和亞洲地區將有更多的新增石化產能陸續投產。析邁公司稱,2009年原預計有500萬~600萬噸/年的乙烯產能投產,但實際上只有約280萬噸/年的乙烯產能順利投產。2010年的情況與2009年類似,原預計有約1000萬噸/年的新增石化產能投產,但只有部分如期投產。然而,2011年的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產能將會集中釋放。
新產能高速增長,落后產能淘汰跟不上,長期淤積的過剩產能被金融危機堵住主要的疏導通道——出口貿易,于是產品滯銷、價格倒掛、生產企業叫苦不迭。
不過,業內人士同時表示,當前全球石化市場已經有能力應對新增產能的沖擊,大多數石化生產商在這種沖擊來臨之前已經開始制定應對措施,一些生產商提前關閉了競爭力低下的裝置。如2009底,在國民經濟企穩回升的趨勢開始顯現后,我國淘汰落后的政策開始陸續出臺。
2010年以來,國務院及相關部門密集發布了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要求。年初,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7號);5月26日,工信部下達了18個工業行業2010年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8月5日,工信部公布并要求18個行業2087家企業在2010年9月底前關停落后產能,石化行業中電石、化纖等子行業的60余家企業率先被開刀。
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國家還加快了行業準入標準的制定,限制產能無序增長。其中,黃磷、純堿、合成氨等行業的準入條件日趨嚴格。最新頒布的《純堿準入條件》更是提出了“中、東部地區,西南地區不再審批新建、擴建氨堿項目”等嚴格要求。
在制定準入和淘汰政策的同時,國家還在2010年相繼出臺了取消“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退稅,進行資源稅試點等政策。這一系列政策客觀上對抑制落后產能增長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