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中國光伏發電裝機將增至21000兆瓦,是最初確定目標的4倍多。這是媒體近日援引國家能源局官員的話透露出的信息。
盡管這一消息尚未得到能源局證實,但中國正在加大對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已經毫無疑問。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并沒有因為經濟的疲軟而暫停,相反,中國政府正努力把刺激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調整合為一體,試圖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
在發改委網站上,有一個叫做“項目審批與核準”的子欄目,發改委批準的所有建設項目都在此公示。截至6月20日,這里已經公示了今年以來批準的1500個項目。
瀏覽這些項目可以發現,以風電、光伏發電等為代表的新能源項目占了很大比重,其他占比較大的領域包括信息工程、高端裝備、技術創新、農田水利建設和具有扶貧性質的以工代賑項目等。
尤其需要關注的是,節能環保在新建項目中得到重點體現。如電力行業的“上大壓小”項目——即新建大功率發電機組,同時拆除原有的高耗低效的小機組,正在全國各地批建。“上大壓小”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壓縮落后生產能力。冶金、建材等其他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項目也有很多。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過度依賴外需的弊端暴露出來,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已不容拖延。同時,行業布局不合理、環境污染壓力、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也急需通過經濟結構調整來解決。
恰在此時,穩增長又成為當前面對的迫切問題。今年以來經濟增速的快速下滑引起廣泛關注,中國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穩住經濟增速一時成為海內外媒體報道的焦點。
從發改委新批項目中可以發現,中國政府為刺激經濟而增加的投入主要流入了本就鼓勵發展的領域,與“十二五”規劃的發展目標基本一致。
要刺激經濟增長,適度放松貨幣財政調控是必須之策。上半年已經開始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降低存貸款利率。那么新增的市場流動性會流向什么地方就非常關鍵。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對拉動經濟增長可以起到立竿見影之效,多年來這一舉措屢試不爽。
但這一輪的投資與以往相比顯然有很大不同。5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重點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大量投資將會進入這些鼓勵發展的領域。
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它們有助于解決中國經濟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如出口產品附加值低、能源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壓力加大、勞動力供應短缺等。
投資資金的來源也出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信號,那就是引進民資。西氣東輸三線工程首開國家大型建設項目由民資參與的先河,表明一直由國有資金主導的投資模式正在發生變化。這不但為民間資本提供了投資渠道,也減少了國家的債務負擔。
刺激消費,擴大國內需求,是繼投資之后的第二大經濟增長來源。隨著全國城鄉社保醫保網絡的全覆蓋,龐大的消費潛力將逐步得到釋放。此外,國家以財政手段刺激消費的措施也將發揮作用,如對小排量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稅費優惠和價格補貼。5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投入265億元補貼節能家電,在刺激消費的同時,也迫使家電行業不斷追求產品升級。
中國經濟發展的后續動力在于發展相對落后的西部,而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也一直是中國的發展戰略重點之一。從發改委新批項目中可以發現,有相當多的鐵路、公路、支線機場等新項目屬于西部區域,這里的電力、礦產、農業乃至高新技術項目在所有新批項目中的占比也是比較高的。
綜合來看,今年以來發改委新批項目無論是行業還是地域布局都具有很強的合理性、科學性和前瞻性。從這些項目中可以隱約看到一個理想的結果:穩住經濟增速的同時,經濟領域的各項改革得以繼續推進,經濟結構按預設目標得到調整,從而使整個經濟走上更均衡、更健康的發展之路。
盡管這一消息尚未得到能源局證實,但中國正在加大對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已經毫無疑問。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并沒有因為經濟的疲軟而暫停,相反,中國政府正努力把刺激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調整合為一體,試圖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
在發改委網站上,有一個叫做“項目審批與核準”的子欄目,發改委批準的所有建設項目都在此公示。截至6月20日,這里已經公示了今年以來批準的1500個項目。
瀏覽這些項目可以發現,以風電、光伏發電等為代表的新能源項目占了很大比重,其他占比較大的領域包括信息工程、高端裝備、技術創新、農田水利建設和具有扶貧性質的以工代賑項目等。
尤其需要關注的是,節能環保在新建項目中得到重點體現。如電力行業的“上大壓小”項目——即新建大功率發電機組,同時拆除原有的高耗低效的小機組,正在全國各地批建。“上大壓小”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壓縮落后生產能力。冶金、建材等其他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項目也有很多。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過度依賴外需的弊端暴露出來,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已不容拖延。同時,行業布局不合理、環境污染壓力、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也急需通過經濟結構調整來解決。
恰在此時,穩增長又成為當前面對的迫切問題。今年以來經濟增速的快速下滑引起廣泛關注,中國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穩住經濟增速一時成為海內外媒體報道的焦點。
從發改委新批項目中可以發現,中國政府為刺激經濟而增加的投入主要流入了本就鼓勵發展的領域,與“十二五”規劃的發展目標基本一致。
要刺激經濟增長,適度放松貨幣財政調控是必須之策。上半年已經開始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降低存貸款利率。那么新增的市場流動性會流向什么地方就非常關鍵。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對拉動經濟增長可以起到立竿見影之效,多年來這一舉措屢試不爽。
但這一輪的投資與以往相比顯然有很大不同。5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重點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大量投資將會進入這些鼓勵發展的領域。
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它們有助于解決中國經濟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如出口產品附加值低、能源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壓力加大、勞動力供應短缺等。
投資資金的來源也出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信號,那就是引進民資。西氣東輸三線工程首開國家大型建設項目由民資參與的先河,表明一直由國有資金主導的投資模式正在發生變化。這不但為民間資本提供了投資渠道,也減少了國家的債務負擔。
刺激消費,擴大國內需求,是繼投資之后的第二大經濟增長來源。隨著全國城鄉社保醫保網絡的全覆蓋,龐大的消費潛力將逐步得到釋放。此外,國家以財政手段刺激消費的措施也將發揮作用,如對小排量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稅費優惠和價格補貼。5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投入265億元補貼節能家電,在刺激消費的同時,也迫使家電行業不斷追求產品升級。
中國經濟發展的后續動力在于發展相對落后的西部,而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也一直是中國的發展戰略重點之一。從發改委新批項目中可以發現,有相當多的鐵路、公路、支線機場等新項目屬于西部區域,這里的電力、礦產、農業乃至高新技術項目在所有新批項目中的占比也是比較高的。
綜合來看,今年以來發改委新批項目無論是行業還是地域布局都具有很強的合理性、科學性和前瞻性。從這些項目中可以隱約看到一個理想的結果:穩住經濟增速的同時,經濟領域的各項改革得以繼續推進,經濟結構按預設目標得到調整,從而使整個經濟走上更均衡、更健康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