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幾周,是新能源振興規劃草案制定的關鍵時期,也是生物酶制劑生產商諾維信與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來往最為頻繁的時期。
作為非糧乙醇生產過程中提高轉化效率的酶制劑生產商,諾維信對中國的“非糧乙醇”政策非常關注。
“我們不斷地把我們的技術成果給各部委相關人員看,希望能在纖維素乙醇項目開發的政策扶持上提供參考。”諾維信的溝通經理朱曉青告訴筆者。然而,對于爭取的結果,朱曉青有點底氣不足:“現在整個非糧燃料乙醇行業經濟效益還未顯現,政府對于產業發展保留著觀望的態度。”
在遭遇“陳化糧用盡”難題,正準備加快向非糧轉換的燃料乙醇行業,目前正遭遇行業前景不明的尷尬處境。
商業化前景存疑
“2008年以來,石油價格走勢急劇下降使得生物質能產業正在失去原有的價格優勢。”廣西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志民告訴筆者,只有在石油價格保持在80~90美元/桶的區間時,作為替代能源的生物燃料才會有優勢,而面對原料成本的提高和政府財政補貼缺失雙重壓迫的產業難題,不少廣西本土從事非糧燃料乙醇企業已經選擇了停產。
作為國內首個以非糧作物(木薯)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和推廣車用乙醇汽油的試點區域,自2008年4月1日起,廣西已經開始向境內14個市銷售車用乙醇汽油。
“我們科學院已經相繼接到100多個生物質能項目申請。”黃志民告訴筆者,從2006年起,國家停止新批玉米燃料乙醇企業,并大力鼓勵發展非糧食作物為原料開發燃料乙醇,除了中糧在廣西北海投產的20萬噸/年的木薯燃料乙醇項目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有30多家民營中小企業投入到這一領域。
黃志民說,民營企業目前依然是發展生物質能產業的主體,但配套政策的不到位已經讓企業陷入資金和研發的雙重困境。
“民營企業的創新得不到社會的認可,拿出成果來,誰都看不起,政府部門不理,科研部門瞧不起。”5月23日,在新華社舉辦的“循環經濟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為民營企業鳴不平。他表示,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很多民營企業在創新發展上都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難,除了土地征用政策、融資問題、民間科技創新的承認與扶持問題落實不到位外,社會的認可程度低也是現實的困境。
據筆者了解,目前的現實是,國家每年向四家陳化糧燃料乙醇定點企業——黑龍江華潤酒精、吉林燃料乙醇、安徽豐原生化[5.99 1.70%]以及河南天冠公司發放補貼。5月13日,安徽豐原生化發布公告稱,2009年安徽省定點企業生物燃料乙醇彈性補貼標準調整為2246元/噸。
然而,更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非糧乙醇”制造企業卻難以拿到同等的補助。“由于在纖維素乙醇的關鍵技術上一直未能突破,導致企業生產過程的高能耗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原料種植土地不足、原料供應不夠的情況也嚴重制約了非糧燃料乙醇產業化的發展。”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資源中心副主任任東明對筆者強調。
政府稱“合理投入”
朱曉青的擔憂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證實。
“在可再生能源司起草的新能源規劃草案中沒有針對液體燃料的相關扶持政策。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只會對整個產業作出方向性的指導。”任東明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在5月22日召開的“第十二屆科博會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上,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司長周喜安表示,對一些尚未突破的關鍵技術,如纖維素乙醇等,應該合理投入,開展研究。
“目前纖維素乙醇等非糧燃料乙醇仍以實驗室階段為主,尚未具備商業化的條件,國家也還在觀望企業的具體成效,因此會對這一塊的投入有所保留。”中國節能協會秘書長房慶如是解讀“合理投入”。
據筆者最新獲悉,按照國家“十一五”規劃,至201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增加非糧乙醇年利用量100萬噸的目標將會有所延緩。“目前的狀況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內消化不了100萬噸這么大的利用量,銷往其他各省的銷路問題遲遲沒有得到解決,使規劃不能按時實現。”黃志民解釋道。
“在我們向發改委及相關部門上報的材料中,已經說明,現有技術能夠在2010年實現纖維素乙醇的批量生產,并把生產成本控制在6000元/噸,讓非糧乙醇能夠在補貼的情況下盈利。”朱曉青說,政府如能出臺針對非糧乙醇的指導性目標,將可以極大地推進健康產業鏈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