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沾化某燃氣公司與某化工公司簽訂管道施工合同、管道燃氣供用氣合同,合同簽訂后,化工公司向燃氣公司支付50萬元購氣款。后化工公司又以環保政策為由(園區集中供氣鍋爐停用)向燃氣公司申請退回了預付的50萬元購氣款。在此之后,化工公司又以燃氣公司拒不供氣為由,向濱州沾化區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解除供用氣合同并支付違約金。
法院經審理認為該化工公司未能舉證證明存在法定解除事由,亦未舉證系氣價上漲等燃氣公司原因未置換通氣,判決駁回原告化工公司的訴訟請求,燃氣公司勝訴。
在供用氣合同糾紛中,一般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分配規則,由提出存在違約、合同解除情形的一方承擔舉證責任,需對其主張的事實提供證據加以證明。關于合同的解除,法院需根據查明的事實判斷是否滿足約定或法定解除的條件。若存在政策調整,導致原合同無法繼續履行或繼續履行對一方明顯不利時,合同雙方可協商解除合同或變更合同內容。而對于政策變化、政策原因是否屬于情勢變抑或商業風險,需根據具體事實情況綜合判斷。
提醒燃氣公司在簽約前注意供用氣合同條款的設置,尤其合同變更、解除的適用情形、違約責任等條款;在合同履行過程中,遇到糾紛時及時維權,積極應訴。
以下為正文(案例節選):
——山東某化工公司與沾化某燃氣公司供用氣合同糾紛案
案情簡介
2020年9月2日,某化工公司與某燃氣公司簽訂《管道燃氣設施用戶合同》,委托燃氣公司就化工公司燃氣項目進行施工。兩公司次日簽訂《管道燃氣供用氣合同》,由燃氣公司向化工公司供氣。合同簽訂后,化工公司于2020年9月22日向燃氣公司支付10萬元管道工程安裝費,于2020年12月25日向燃氣公司支付50萬元購氣款。
付款后,化工公司又以公司“園區集中供氣鍋爐停用,經公司研究決定鍋爐有拆除計劃”為由,向燃氣公司申請退回了預付的50萬元購氣款。購氣款退回后,化工公司以燃氣公司拒不供氣為由,提起訴訟,要求解除上述兩合同,燃氣公司退回管道燃氣工程安裝費并支付違約金。
裁判結果
沾化法院經審理認為,涉案的兩合同均是當事人真實意義表示,且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同有效。但《管道燃氣設施用戶合同》、《管道燃氣供用氣合同》兩民事法律行為所建立的并非同屬供用氣合同法律關系,不宜合并審理,涉及《管道燃氣設施用戶合同》的訴訟請求,應予另案處理。
對于《管道燃氣供用氣合同》,合同中除約定“終止用氣雙方需簽訂相關供用氣終止合同。”外,再無其他解除合同約定。化工公司未舉證存在法定解除的情形且燃氣公司要求繼續履行該供用氣合同,故案涉的供用氣合同不宜解除。
化工公司主張燃氣公司收取了50萬元購氣款但以天然氣價格上漲為由未向其置換通氣,應按案涉供用氣合同約定,支付違約金。化工公司在付款后又申請將預付款退回,亦未舉證系天然氣上漲等燃氣公司原因未置換通氣,故對于支付違約金的主張,不予支持。據此,一審法院判決駁回了原告化工公司的訴訟請求。
典型意義
隨著各地環保政策的調整,環保要求也出現變化,在因政策調整,原合同無法繼續履行或繼續履行對一方明顯不利時,雙方可協商解除合同或調整合同內容。但本案中,化工公司僅以被告燃氣公司拒不供氣為由要求解除簽訂的兩合同并退還工程安裝費及支付違約金,并未舉證證實其主張,且燃氣公司舉證證實了化工公司預付天然氣款后又申請退回且燃氣公司要求繼續履行合同,綜上,一審法院駁回了原告化工公司的訴訟請求。
企業在經營生產中均需要用電、用水或用氣,本案可以指導企業正確處理供用水、電、氣合同中遇到的問題。企業在經營發展中,所需要的服務,不僅僅是政府提供,更多的是市場主體之間相互提供,企業間應秉持誠信交易,合理協商的原則,正確處理合同履行中遇到的問題,共同營造和諧的營商環境。在審理供用水、電、氣等涉及基礎服務的民事法律糾紛時,人民法院應依法依規,充分調解,及時判決,維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