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從國家知識產權局傳來好消息,由中原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申請的《一種氣藏來源識別方法》發明專利成功獲得授權。
隨著勘探程度的加深,深層油氣勘探的一系列技術難題也如約而至。由于烴類在深層主要以天然氣形式賦存,深層天然氣的來源又具有多變性和復雜性的特點,那么如何準確有效的判識天然氣來源?就成為制約高效勘探的重要技術瓶頸。
現有技術中,科研人員通常應用氣體的干濕度及碳同位素法來大致判別氣藏來源,一般認為煤成氣的干燥系數大,碳同位素偏重,油型氣干燥系數小,碳同位素偏輕。但是往往在高熱演化程度下的盆地,由于埋藏深度大,熱演化程度高的原因,造成煤系烴源巖產生的煤成氣及湖相暗色烴源巖產生的油型氣,兩者的氣體干燥系數相近,碳同位素差異變小,導致無法通過干燥系數及同位素法來準確判識煤成氣和油型氣。
“深層天然氣的來源多變性主要體現在原油、烴源巖均可轉化成天然氣,它的復雜性體現在一般含油氣盆地通常存在多套烴源巖。”中原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油氣成藏評價專業專家徐田武博士說。“該項專利的發明,有效的解決了如何判識天然氣成因及其來源,通過關鍵特征參數和聚類分析技術在東濮凹陷成功應用,有效判識了油型氣、煤成氣成因及其來源,為東濮凹陷上古生界煤成氣及古近系致密油氣藏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