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頁巖氣”對于我國普通大眾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五年過去了,頁巖氣已從書本上的名詞變成了現實中源源不斷的新能源。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29日公開宣布,截至2015年年底,位于重慶涪陵山區的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成功實現了50億立方米年產能的建設目標,這意味著我國商業化頁巖氣開發步入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
長江上游的重慶涪陵山區是目前我國最大的頁巖氣田。從高空俯視,一座座鉆井平臺猶如紅星點綴在涪陵江畔的碧山峽谷中。2012年11月,中國的油氣工人在這里開采的第一口頁巖氣井成功出氣,噴涌而出的熊熊烈火點燃了中國對頁巖氣開采的信心,這口井也成為“頁巖氣功勛井”。
如今,220多平方公里的涪陵山區開采了253口頁巖氣井,目前已有174口井通過川氣東輸管道為中國中部、東部地區源源不斷地提供清潔能源。
產能突破的背后是頁巖氣開采技術基本實現了全程國產化。據中石化江漢石油工程公司介紹,在頁巖氣開發的技術、工藝、裝備等方面累計獲得24項國家專利發明,所有關鍵技術和核心設備全部打破外國技術壟斷。
頁巖氣是一種非常規天然氣,最早發現于1821年,1921年美國首次發現頁巖氣田。中國頁巖氣儲量世界第一,可采資源量約為26萬億立方米,資源潛力與美國相仿。
頁巖氣與常規天然氣最大的區別是在地下存儲的方式和狀態不同,頁巖氣附著于頁巖之中,因此用開采常規天然氣的方法去開采根本上無法采到氣。業內有言:頁巖氣革命實際上是開采技術革命。
“如果把開采常規天然氣比作在靜脈中采血,那么開發頁巖氣就如同直接從毛細血管中采血。”中石化江漢石油工程公司西南項目管理部主任、頁巖氣技術專家張良萬說
據了解,頁巖氣因儲藏方式不同,開采技術要求也不相同,水平井和分段壓裂是頁巖氣開發中最關鍵的技術,也是最難的技術。水平井,就相當于在地底下給頁巖氣開鑿出水平方向的“隧道”。常規油氣開發多是豎井,而頁巖氣因為主要吸附于地下泥頁巖層中,需要開一條水平的“橫井”。“先豎然后橫,拐彎很難,方向角度位置還不能出錯。”張良萬說。
經過多次鉆井工藝優化,江漢油田石油工程公司的攻堅團隊還發明了“井工廠”鉆井作業方式,建井時間平均減少20天。過去油氣開采是打一個井然后拆開鉆井架,換一個地方組裝后再打井。“井工廠”通過地面配套設備和三維技術應用,實現了不拆井架移動鉆井,效率提高了30%。
打好出氣井如何使散存于“毛細血管”中的天然氣匯集到井中涌出,這就要用到開采中的一個關鍵技術“壓裂”,即將水平井四周地層約三百米范圍內壓得粉碎,好使氣體匯集到井中。在長達幾千米的地下,既要保持井孔完好以便順利出氣,又要使周圍巖層粉碎出氣,是高難度的技術工作。壓裂設備和方法是頁巖氣開采的核心技術。
中石化江漢石油工程公司和四機廠等單位協作攻關,開發了自主創新大型壓裂設備,打破國外技術封鎖,部分關鍵設備還成功“逆襲”成為出口明星,比如關鍵技術分段壓裂中的“橋塞”。
“過去我們需要用美國的橋塞,現在我們自主研發的橋塞有了創新,去年向北美出口6000套。”中石化江漢石油工程公司黨委書記何開平說。
目前,我國可開采頁巖氣總量與美國相仿,但美國頁巖氣已經占其天然氣總產量的35%,中國當前頁巖氣產量還不到天然氣產量的1%,發展空間巨大。
2015年9月24日,國土資源部公布,涪陵頁巖氣田新增探明儲量2738.48億立方。根據測算,到2017年涪陵頁巖氣田產能將達到100億立方米,在環境保護方面,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200萬噸,相當于800萬輛經濟型轎車停開一年。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