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世紀以來,人類相繼發明了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等動力機械,使生產力得到了飛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使人類告別了農耕文明進入工業文明。然而在經濟發展的背后,化石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和氣候問題日益嚴峻,人類正遭遇著“黑色困惑•”。尤其是在長期以粗放,高碳為發展模式的中國情形更為嚴重。據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宛先生在11月15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2014年中國氣體清潔能源發展與能源轉型高層論壇所列舉的數據介紹,中國每年消耗全球煤炭的40%,即在東部的單位國土面積上消耗的煤炭(可稱“煤炭空間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12倍。此外“油耗空間密度”以及“碳排放的空間密度”業已達到全球平均值的3倍和6倍,可以說,我們的環境發展容量顯著小于世界平均值。
卡爾.馬克思曾經說過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與此同時,時代所暴露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推動文明進步的動力。未來中國、乃至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正呼喚著人類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旨在創造一個高效、潔凈、低碳、安全的新型能源體系。在此新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天然氣(含非常規天然氣)將成為一個低碳能源支柱和重要的過渡性替代能源。
一. LNG激發市場活力
近幾年,隨著天然氣產量和貿易量的不斷增加,全球LNG的生產和貿易愈發活躍。作為管道天然氣的有益補充,近5年來,全球LNG貿易量年均增長已達6%,成為全球油氣業務增長的生力軍,同時LNG因儲運空間小,更具靈活性和操作性,可用于無管網地區和城市管網供氣的高峰負荷和調峰。1937年,英國工程師埃克湯提出用LNG作為城市供氣中的高峰負荷和事故調峰之后,這一方式在歐美等國家得到廣泛的應用。我國也在“十二五”能源規劃中明確提出了要加大LNG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挪威國家石油執行副總裁TorMartinAnfinnsen認為受亞洲不斷增長需求的驅動,未來十年間全球LNG市場規模預計將增長一倍,同時更多的LNG將形成流動性更好的天然氣市場,使得價格差銳減。然而,作為HIS劍橋能源高級總監,周希舟先生的觀點卻與Anfinnsen先生的論點有著細微的差別。在他看來,由于美國頁巖氣革命的進行以及全球多個項目區塊的開發,未來LNG供給過剩的時代即將來臨,因此,尋找潛在市場將至關重要,比如具有巨大增長潛力的中國、印度以及一直被人忽視的船用燃料市場都是值得LNG生產商仔細考慮的。盡管隨著LNG的開發,價格差將逐漸縮小,然而由于運輸、人力等因素,地區間天然氣價差依然存在。在HIS劍橋能源預測看來,未來三十年時間美國天然氣價格將穩定在5美元/百萬英熱,而中國天然氣現貨價格將在10美元至--15美元/百萬英熱徘徊。因此,這就需要我國大力發展LNG行業,在適當的資源、財稅和環保政策支持以及合作伙伴多元化的條件下,從我國自有資源入手,加快氣體燃料(包括煤層氣、頁巖氣、海上天然氣及管道氣)等的開發利用,實現氣源多元化,削弱國際LNG價格上漲對我國的影響。
二.中石化的氣體能源之路
根據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和全國油氣資源動態評價(2013年),我國氣體清潔能源地質資源量為335.72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91.71萬億立方米,然而我國目前天然氣資源開發程度低,發展前景還很遠大。近些年來中石化為我國氣體能源開發投入大量精力,2014年3月24日,全國首個頁巖氣田涪陵頁巖氣田投入商業開發,可謂是我國頁巖氣發展的一大步,目前該氣田已累計生產頁巖氣10.1億立方米。此外,中石化還積極推進儲運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天然氣由氣田周邊向跨區域銷售的轉變,供氣區域從油氣區附近發展到20多個省區市,形成了川氣東送、榆濟沿線、川西、西北、東北等“兩線三區”供氣格局。可以說,如今發展氣體清潔能源既是中國石化實施資源戰略與綠色低碳戰略、優化業務結構的需要,也是促進節能減排,履行社會責任的需要。
三.城鎮化與燃氣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3%,年均增長速度是改革開放前30年的3倍之多。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逐漸加快,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資源、產業、人口。同時對水、電、燃氣等城市公共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尤以對燃氣的需求最為顯著,其中天然氣成為城鎮燃氣的主要氣源之一,年均復合增長達到20%。新型城鎮化正為天然氣發展提供廣闊舞臺。但現實的狀況是,一方面由于城鎮燃氣用氣不均衡的特點及冬季采暖用氣量的大幅攀升,城鎮燃氣峰谷差問題突出,城鎮燃氣行業冬季供應緊張。另一方面,我國城鎮燃氣價格機制不完善,尤其是天然氣價格尚未形成上下游聯動機制,天然氣銷售價格沒有實施鼓勵高峰節氣、低谷用氣的季節差價、峰谷差價和可中斷氣價等差別性政策,不利于天然氣高效合理的使用和發展的需要。中國城市燃氣協會秘書長遲國敬在會議上強調了建立我國城鎮燃氣價格機制建立的重要性,此外他也認為,為實現綠色、低碳和高質量的城鎮化,需加快推進城市清潔能源供應設施建設,完善燃氣輸配、儲備和供應保障系統。另外,應加快管網基礎設施建設速度,積極向小城鎮和農村地區延伸。建設智能燃氣網,實現燃氣企業與用戶信息的雙向流動及燃氣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調配。
四.“理”直方能“氣”壯
盡管我國天然氣發展前景廣闊,卻在政策機制上存在著許多潛在問題,從而導致名不正而言不順。比如在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總裁陳新華博士看來,目前我國的發展戰略上是重油輕氣的,在“十二五”之前一直沒有天然氣專項規劃,更提不上獨立于石油的天然氣法律法規。在生產側,擁有探礦權的國有企業投資不足;非國有企業準入困難;管道欠發達,建成管道缺少第三方準入。在需求側,工業燃料與發電領域缺少相對于煤炭的競爭力。另外,在定價機制上長期的低價不鼓勵生產,交叉補貼影響了工業用氣。在監管上,上中下游分別由三個不同部門管理,沒能形成整體監管能力;行業存在垂直壟斷;國家、省與城市三層網將阻礙全國統一天然氣管網的建設,增加監管難度。
因此,陳新華博士建言,一是給天然氣作為獨立于石油的重要能源品種一個明確的戰略定位,并給予系統性的政策支持。二是天然氣上下游發展應由一個部門實行統一管理,避免多個職能管理部門多龍治水的局面,為天然氣各環節的發展制定相互配套的產業政策,并組建專業化的天然氣監管隊伍。三是加大上游開放準入力度。以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的增量改革為起點,加速推動包括常規油氣區塊退出和礦權市場建設在內的上游改革。四是加速改革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價格是天然氣市場體系建設的重點與核心,而我國至今尚未形成包括井口價、進口價、管輸價、儲氣庫價、門站價、調峰氣價、天然氣發電上網電價等在內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這在很大程度上拖延了我國天然氣市場的發展。天然氣價格改革的關鍵應該是價格形成機制,而不是價格水平的不斷調整。五是注意天然氣產量與商品量之間的差別。因生產出來的天然氣通常會被用于油田回注和熱采,油氣田自備機組發電,天然氣放空燃燒,管輸過程消耗與損失等,用于市場銷售的天然氣商品量要低于產量(全球平均是80%),而我國缺少這方面的統計,簡單地將生產量加上凈進口量作為可供應量。六是創新管理機制,利用市場手段,加快儲氣庫建設。一是將一些在產的氣田封存起來作為調峰儲氣庫;二是在上游生產商與下游城市燃氣企業之間通過合同明確供氣保障與調峰責任,并在用戶端實行完全市場定價的基礎上,在管道運輸上實行容量費和運量費的兩部制價格。三是中央財政為儲氣庫建設提供一定比例(如35%)的財政補貼和增值稅退稅。開發天然氣市場的挑戰遠遠地超出了天然氣行業本身,需要一整套連貫一致的國家能源政策,只有嚴格落實以上措施,我國的天然氣發展才能“理”直“氣”壯。
結語
陳新華在評價其著作《開發中國的天然氣市場—能源政策的挑戰》時說,盡管這本書出版于十年前,然而其中許多觀點仍然適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也體現了我國天然氣發展的步履維艱。在國家與企業的博弈中,似乎每個個體都應該考慮是否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在企業一味尋求國家給予政策支持,財政補貼的同時,也需考慮是否自己已經積極為能源轉型,低碳排放盡一份力。在國家政府要求企業提高能效,負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也需考慮是否自己已經為市場發展鋪設便捷之路。在多方位的配合下,氣體能源將會迎來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