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創業
筆記君邀您思考:
1.如何做好機遇選擇?
2.創業公司發展過程中的側重點是什么?
3.如何選擇投資方?
一、創業選擇:機會與團隊
1.找到大趨勢下的賽道
在我們創業時,不可能一開始做得就是很宏大的事情,而是在細分領域做好一點,將來上市后再做拓展,這是每個創業企業的核心策略。
既然我們做的是細分領域的產品,企業和產品一定是鑲嵌在一整條產業鏈中的。因此,你一定要將公司嵌入到你確認這是可以成功的產業鏈上。
比如最典型的歌爾聲學,雖然只是濰坊的一個小公司,但其進入了蘋果產業鏈,它帶出了許多中國上游做配件的上市公司和下游做APP的公司。
因此,作為創業者,既要低頭拉車,也要抬頭仰望星空。我們既要知道這個時代的大趨勢在哪里,也要知道大趨勢下最蓬勃發展的賽道或產業鏈,從而將自己的企業成功放進去。這樣,時代的浪潮和產業鏈的發展會自動推著你往前走。
2.信息文明下的新機會
人類經過三個文明階段,第一個是農業文明,第二個是工業文明,,我們即將進入第三個階段——信息文明。
每個文明背后的主流生產力都不一樣。
農業文明階段的基礎設施,就是大禹治水、都江堰、鄭國渠等農業灌溉的東西。
到了工業文明時代,就需要制造工業品。造富先修路,一個國家工業化起步時,就需要造港口、機場、高速公路、鐵路,即“鐵公機”時代。
如今,中央提了新基建,“新”就新在數字基礎設施,比如5G、工業互聯網、IDC、人工智能等。
因此,我們需要知道在整個信息文明的版圖中,你的行業處于什么位置。在中國市場上,從投資角度來說,有兩個增量:
第一個增量是5G和數字化轉型,必然會拉動對新硬件的需求。
第二個增量是國產替代。現在芯片的國產化率是30%,國務院下了新指標和任務,即到2025年,芯片的國產化率要到70%~75%。因此,政府會根據這個目標去努力。
如果你認為它不可能,你就沒機會了,如果你認為它可能,你的公司就有機會。創業者一定是樂觀主義的,如果你是一個悲觀主義的人,你就不要創業了。困難總比想象得難,但辦法總比困難多。
天下大變,首先變的是人心。整個中國產業界的“心”在往國產化方向努力,以前這個“心”沒變,你再努力都不行。
各個創業公司都是“秦失其鹿,得者為王”,誰有能力搶占市場,誰就是未來的勝出者。
3.硬件和軟件
硬件和軟件就是正交(線性代數的概念)的正弦波和余弦波。
在4G網絡建設時,大家都要換4G手機,國家就要買基站。那時做芯片、做4G基站的公司,其收入、估值、股價都在上行,而當時的軟件公司并沒有很高的估值。
當硬件公司多了,機會也就多了,大家看到機會也就開始創業了。當5G網絡建設差不多時,軟件公司就開始上行了。它們形成的其實是正交的關系。
因此,不管是創業還是投資,我們都需要把握住規律。如今,硬件有了好產品,進入好市場,過幾年就要IPO,已經進入收割期了。
未來最大的投資機會就是在5G網絡建成以后的軟件公司。5G+6G是一個時代,大家各自從自己行業出發,對標整個數字經濟中的定位,把事情做好了,一定在該領域中是關鍵環節,實現其價值。
4.5G
截至到2020年底,中國一共建成了70萬座5G的基站,連接的各種5G終端設備有2億個。
做通訊的人總是追求一件事,就是讓人和人之間的通訊越來越順暢、越來越豐富,讓物和物之間的通訊越來越成為可能性。過去的十年,大家做了很多學術界的研究和探索,最后確定放棄其他技術路線,共同形成5G。
因此,5G的本質,就是如何讓通訊變得更好。現在5G有三大應用場景:
第一,速度增強10到100倍,催生4K、8K、VR、AI的應用,還可以把連接數從平方公里10萬個增加到100萬個,多出90萬個連接。
第二,這些多出來的連接可以去連物體,把物理世界對于物的感知裝入傳感器,接收數據后再傳出去,哺育人工智能。
第三,低時延、高可靠。這樣,5G就會把工業控制和自動駕駛變得可能。因此,這些東西在今天確實不會發生,明天不會發生,但是后天一定會發生。
整個5G來了后,就是萬物互聯和改變社會,各行各業都會被數字化重塑一遍。因此,以后會形成一個數字孿生的物理世界、1:1的數字世界。
因此,在現在的基礎上通過數字化與信息文明,可以再造一個中國。
5.打造多元化團隊
不管是作為投資人還是創業者,在公司成長的不同階段,你所需要的能力是不一樣的。初始階段是技術,之后是市場、資源整合能力,最后是企業戰略、管理能力。
很多技術型公司的創業團隊,都會面臨一個天生的短板——過于技術化。從信息論角度說,正交的信息才是最有價值的。
正交,即團隊成員的來源是截然不同的。若你團隊的成員全部是技術男,大家思維都一樣,互相之間就毫無價值了。
因此,我們要打造一個多元化、復合型團隊,加入商業屬性、商業嗅覺比較敏感的人,甚至藝術嗅覺敏感的人。
很多大的科技企業,并不是技術人創辦的。馬云是學外語的,喬布斯是學藝術、設計的,但是他們都做出了很好的企業。因為他們的團隊是正交的。
你的長處往往是你最大的短處。技術出身的人若天天都鉆在技術中,就會無法接觸到外界的其他消息。這時,需要做出以下兩個步驟:
第一,改變自己,讓自己有擁抱全世界的心態。
做技術的人不要下了班還是跟一幫工程師喝酒、吃飯,不如找幾個學藝術、搞商業、文化的人,多去交流一下,這會對你的增益更大,正交效果會更大。
第二,豐富團隊。
比如做投資的,未必要找些投資學出身的人;做“硬科技”的,未必要找理工科背景的人。
黑石的《蘇世民的傳記》中有講到,最早創立黑石時,他想找那些所謂耶魯、哈佛出來的商業經營人員,但人家也不愿意進入小公司,最后他找了一些長跑運動員、部隊出來的人,這些人都有韌性,雖然都不太懂投資,但是很認真,能夠把活干好。
二、企業發展:做好四大階段的迭代
硬科技是什么?
簡單來說,硬科技就是比高科技還高的科技。不管是做半導體、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還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材料等各領域都可以叫做硬科技。
一個好的硬科技公司,一定要完成四個階段的迭代:好技術、好產品、好市場、好公司。
1.好技術
大家既然敢出來創業,一定是認為技術是有優勢的。
天使輪企業都是好技術公司,即有技術潛力的公司。因此,天使輪企業需要用這筆錢,將好技術變成好產品。
2.好產品
將好技術變成好產品,這其中就有很多的坑是需要企業跨越的。
第一個坑,技術變成產品的過程,即如何完成產品量產。很多做材料的公司,在實驗室做出來的產品和最后大規模量產的東西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個坑,準確完成產品的定義。很多技術背景的創業者經常會犯一個錯誤:讓市場適應技術,忽略市場的需求。
比如做芯片的公司,缺的不是做芯片設計的工程師,而是產品經理,即定義芯片的人。
很多做芯片的創業公司,自己琢磨了產品定義,也做得很好,一次就能成功。
后來,所有測試性能指標都符合原來設計要求,甚至超要求完成,用戶不買單了,并覺得產品已經過時了。這并不是公司團隊做得不好,而是產品定義問題。
因此,一個好產品需要既滿足很大的市場剛需,同時成本和良品率都有競爭優勢。
3.好市場
如何證明這個東西是好產品?
最好的方式就是尋找燈塔級用戶幫你做背書。那些比較好、走得快的公司,其產品研發和定義,都是與頭部客戶綁在一起的。
在這個階段,技術的作用就退而求其次了。我們應在市場上去攻大客戶,鋪全國銷售渠道,建立體系化市場團隊,并做PE輪融資擴大產能,從而滿足市場需求。
4.好公司
有好市場,不代表是好公司。中國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是3~5年,國外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是5~8年,這時間基本就是一個產品的生命周期。
很多中小企業瞄準一個市場需求,開發了一個產品并進行售賣。剛開始賣的很好,后來因為消費者升級的要求或技術的進步,銷售量會發生下降趨勢。
因此,好公司是能夠不斷重復去做一件事,跨越產品周期。要想成為一家基業長青的好公司,就需要解決技術和產品的商業化問題、銷售和產品的規模化問題、成規模后的治理問題。
5到8年是一個產品的周期,30年到50年是一個產業的周期。所以,超過100年歷史的公司是非常少的,大部分世界500強的公司生命周期不會超過50年。
因此,像西門子、IBM這樣的偉大企業,他們從起家做的東西到現在做的東西,已經完全不一樣了,跨越了整個產業的周期。
當企業每一步達到迭代時,估值就會不一樣。若我們把握住硬科技企業的成長規律,抓住每個階段的特點與需求,就能做正確的事情。融資成功只是結果,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三、上市之前:如何找錢?
作為硬科技,不管是創業還是投資,大家的方向和目標都是一致的,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對于創業需要融資的企業家,若知道投資機構的想法,融資就會比較容易。這是一個貓和老鼠的游戲,也是互相促進的游戲。
1.如何打動投資方?
① 產品
首先,當你的第一代產品出來時,投資機構會去關注你的客戶反饋,即為何會選擇你的產品,是因為價格低還是性能好。
投資方一般不喜歡靠打“價格戰”占領市場份額的產品,因為這種公司可能沒有未來。
② 市場
其次,很多投資機構對你所處的行業并不懂,你需要引導他們有理有據地算出來你們企業的天花板、市場空間。
雖然他們對該行業不懂,但對如何計算市場空間是有邏輯的。不過,他們缺乏基本數據。因此,你要幫助投資方計算出產品的市場空間有多大,并且要告訴投資方“你們已經在市場里占據比較有利的競爭位置”。
③ 團隊
最后,不管你的企業在什么融資階段,團隊能力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團隊的核心帶頭人本身的素質和能力,需要對投資機構進行充分展現。
在這個世界上,你面對的市場、競爭對手、自身公司的經營狀況、世界經濟大趨勢都在變動,沒有什么是可以確定性算出來的。但有兩個事情可以基本確定:
第一個是行業趨勢。
第二個是人。作為投資機構,只有靠用人的確定性,才能去覆蓋各種客觀世界的不確定性產生的風險。
要是一個企業能夠做到以下兩條,就會給投資方很大的下注信心:一個是燈塔級客戶的導入,一個是強資源吸附能力。
一個好企業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吸附資源,而各種資源的核心是人才。好的人才,可以帶來企業發展的所有資源,比如新技術、新產品、好管理以及大客戶資源,甚至融資。
比如創造世界奇跡的小米,成立第三年營收就超過100億,成立第九年就進入世界500強。
在小米傳記《小米十年》中有講述,雷軍在開始決定做小米時,就先去谷歌、摩托羅拉挖人。在發展過程中,小米不是靜態的,而是不斷吸收新人進來。
再比如慧晶新材料,起初團隊就是院士、副總裁,很豪華。在其成長過程中,還將華為2012年做散熱的首席專家、阿里服務器的三個首席專家、對標最大競爭對手之一的中國區管生產的總裁等人挖過來,甚至有些人還愿意降薪過來。
這就說明,同行中最優秀的、對行業最懂的人,很認可這家小小的創業公司。實際上,他們比投資人更懂你的公司。因此,這家公司是有前景的。
2.要找什么樣的投資人?
投資人,就是認可你企業的估值和條件,愿意投資它的人。
在天使輪,可能大家沒有挑選資本的能力。所以,在這個階段,先把球踢出去(找到合適的資本方),就很重要。在這個階段,回購這個條件是不能答應的,否則你連東山再起的機會都沒有了。
只有等你的企業到了IPO階段,有比較穩定的營收和利潤,才可以談回購。這時,企業的估值也提高了。
其次,就是認可你的估值。“硬科技”企業在這個階段的估值都是拍腦袋決定的。因此,我建議大家可以多用政府資源給你投錢、通過課題做產品。
最后,最高要求就是縮短技術到產品的迭代。要么就像中科創星,依托西安光機所的設備、人才、技術積累、上下游供應鏈資源幫助你在產品研發過程中減少投入。要么就是找到愿意陪你一起走的客戶資源。
簡單來說,要想融資,就需要找最懂你、愿意與你同擔風雨的機構。
當你的技術等各方面體系已經成型,就需要找幫你騰飛的投資機構。一方面,在這個階段你要根據行業需求,重點去找些CVC、企業風投,將你融到它的大生態體系中。
另一方面,這個投資機構會成為你企業的強背書。同時,還需要找與產業有協同的投資機構,“抱粗腿”。頭部的投資機構的條款很苛刻,在這個階段不用找他們,但可以與他們溝通、接觸。
3.IPO VS 合并
所有企業的夢想都是IPO,但實際上不現實。即使你能IPO,意義也不大。若你上市后就是20、30億的市值,實際上你可能現在在一級市場融資的估值遠遠超過這個數了。
因此,最終還是要回到生意的本質:你要想清楚你企業的天花板在哪里。
其次,如何突破自己的天花板,就需要制定一些面向未來的戰略。
很多事情,國內企業會陷入一定要當老大、要IPO的誤區,不愿意被并購。但在國外,并購很普遍。比如美國芯片半導體公司,大公司都是并購出來的,甚至現在的巨頭之間也在并購。
因此,如果合并后對行業未來的發展更好,并且,雙方理念一致,強強聯合是個不錯的選擇。
今天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