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說的“妥協”,并不是沒有原則和立場的妥協,而是一種積極的妥協。實際上,妥協是一門很高超的藝術。有媒體記者曾這樣評價柳傳志,“聯想發展到今天,忍耐了很多很多常人無法忍耐的東西,隱藏過常理不應隱藏的黑暗,為他人背過的黑鍋也歷歷可數。但柳傳志卻全做到了,保全了企業的發展,也保全了自己。”
楊元慶認為聯想的發展和柳傳志有極強的妥協精神有著重要的關系。“如果當初聯想只有我這樣年輕氣盛,沒有柳傳志懂得在什么地方需要妥協的話,聯想就沒有今天了。”
在聯想創業之初有很多的外部環境因素限制著企業的發展。每當遇到這類情況,柳傳志總能夠用妥協的方式來面對它,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聯想。柳傳志曾說過“聯想從1984年成立到90年代初期,我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精力是用來研究環境、學習環境,是要思考如何在特殊環境下、讓我的企業活下來。”
大環境好,我們就大發展;大環境不行,我們就努力改造我們的小環境;小環境還不行,我就先忍著,千萬不要做過分的事情,不然的話就會出問題。
柳傳志這里的“對環境的妥協”與前面講的“在商言商”不是一回事。
在聯想購并IBM的PC之后,柳傳志對愛將楊元慶千叮嚀萬囑咐的是要學會“妥協”。在新聯想的整合指導方針中,楊元慶把“妥協”寫入了聯想三原則——坦誠,尊重和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