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華為被越來越多的國人視為中國企業的驕傲和希望,曝光度越來越高、越來越頻繁,特別是在當前正處于風口浪尖之上的5G、NB-IoT等通信技術上,更是被頻頻奉為領導者,幾乎要被捧上神壇了。
華為的實力和影響力毋庸置疑,但如果說碾壓高通、是獨角獸,那也明顯不合其實。就以LPWAN技術中的領頭羊NB-IoT技術為例,“物聯網時空”微信公眾號就認為,華為其實是得失參半。
一、華為之“得”
在NB-IoT技術上,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在國際上取得了較多話語權;在NB-IoT芯片、網絡通信設備上,華為與高通等企業基本同步推出、甚至略為搶先。這些都是華為在NB-IoT技術和產業生態上的“得”,不必詳述。
二、華為之“失”
我們從技術、生態、態度、策略這四個方面,來說說華為在NB-IoT上的“失”。
1、技術之“失”
華為海思早早地就推出了NB-IoT芯片Boudica 120,接著又推出了第二代芯片Boudica 150。雖然在時機上搶得一定先機,得以與高通齊頭并進,但是Boudica芯片定位于輕量級芯片,比如將雞蛋全放在了一個籃子里---只支持NB-IoT單模,網絡協議棧也非常簡單---沒有集成TCP等上層網絡協議、給模組廠家集成帶來了一定困難。
在網絡尚未充分覆蓋的當下,這些經常被高通等競爭對手拿來說事,模組廠家也多少有些疑慮。
2、生態之“失”
這里重點講終端側。華為重點扶持的模組廠家為移遠、利爾達、信位等,組成了華為陣營,與以高通為首的高通陣營相“對抗”。高通陣營里都有誰呢?中興、龍尚、美格、聯想、有方...... 顯然,陣營規模和實力上,華為遜色不少。
這還不夠,移遠等華為陣營中的合作伙伴也許是不愿意被華為所完全掌控,紛紛準備好了退路,已經同步推出了采用高通等芯片的模組產品。
3、態度之“失”
這里的態度主要是指合作和開放態度。雖然華為對外一直強調要與合作伙伴共贏、不吃獨食、不做NB-IoT模組,但據業界人士透露,華為在NB-IoT芯片上有些高冷、不夠開放,作為通信界的大企業,很容易讓人有種店大欺客、高高在上的感覺。
這里有兩個例子,可見一斑。一個是采用高通芯片的中興NB-IoT模組中標了號稱宇宙第一標的中國電信NB-IoT模組采購標,另一件就是北控/中物合10億模組采購中計劃采用中興的RoseFinch NB-IoT芯片。勢頭如此猛烈的華為為什么悄無聲息?據悉,有大客戶曾經通過模組廠家、運營商、以及直接與華為溝通,想獲得Boudica 120芯片資源的開放,但是華為都沒有同意,不得已,客戶只能轉向華為的競爭對手。
4、策略之“失”
從華為的實際行動來看,其在LPWAN技術上的策略應該是集中兵力攻擊NB-IoT這堵墻,而且核心利益驅動是想在NB-IoT網絡設備上創收,對于通過軟件升級基本就可以支持的eMTC技術(即LTE CAT.M),華為顯然不希望運營商快速部署,至少希望運營商晚個一年半載、在NB-IoT充分部署之后再部署。
然而事實是,北美、澳洲優先發展eMTC技術,日本則是NB-IoT、eMTC網絡部署齊頭并進,歐洲是雷聲大、雨點小,有些搖擺不定,今天說部署NB-IoT,明天又說馬上也會部署eMTC,大家在網上搜搜有關法國、德國等大運營商的公開新聞就知道了。只有中國是在真刀真槍地發展NB-IoT,但又時不時地放出點eMTC的消息來,這些應該是華為所不愿意看到的。
三、結尾
看來想當獨角獸不是那么容易,劃圈搶地之戰還在繼續,解鈴還需系鈴人,華為后續采取如何策略、如何把控局勢,讓我們繼續一邊吃瓜一邊觀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