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他介紹,蘇州天然氣管網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燃氣集團有限公司、無錫華潤燃氣有限公司和常州港華燃氣有限公司(簡稱蘇州燃氣、上海燃氣、無錫華潤和常州港華)等四家當地燃氣企業于近期討論上海、蘇州、無錫和常州四地天然氣管道實現互聯互通項目。
“目前它們希望通過上海洋山LNG碼頭進口LNG,在通過西氣東輸管道向江蘇通氣。中海油可以成為它們進口天然氣的保障。”他說。
隆眾石化網分析師王皓浩介紹,2016年1-6月中海油浙江進口LNG到岸均價為372美元/噸,以匯率6.5元人民幣/美元算,約1.69元/立方米;加上氣化費0.3元/立方米等,其天然氣最大成本為2.1元/立方米。
“這個比西氣東輸便宜。上海與浙江進口LNG價格一樣,因此一旦洋山LNG向江蘇通氣,上海和江蘇地方天然氣企業將有更大的利益。”那位蘇州知情人士坦言。
其實,2015年11月前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對國內天然氣價格保持穩定,然而當年11月18日國家發改委宣布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下調0.7元/立方米后,中海油的思路轉變了。
“中海油是國內最大的進口LNG企業,國家有第一次降價就會有第二次,中海油虧不起了,所以它希望用先降價獲得市場份額。”有石油央企專家說。
地方燃氣公司“反彈”
蘇州燃氣、上海燃氣、無錫華潤和常州港華是當地最重要的燃氣企業,對當地天然氣供應有著重大的影響。
過去,中石油通過西氣東輸向這些企業供氣,這些企業再通過自己的天然氣管道將天然氣供給當地居民和其他企業,其價格是國家發改委定的最高價格,蘇州燃氣等像一個車間,沒有企業活力。
“2015年后,國際天然氣價格暴跌,然而國內天然氣價格仍高高在上”,那位蘇州知情人士坦言,“因此這四家企業高層開始討論天然氣管道的互聯互通項目,用進口LNG的低價逼迫中石油降價。”
據了解,上海、蘇州、無錫和常州為長三角地區用氣量比較大的城市,以2015年用氣數據為例,四個城市總用氣量接近100億立方米/年。
目前西氣東輸在這些地方天然氣門站價格為2.18元/立方米左右,而中海油浙江進口LNG到岸均價最大成本僅為2.1元/立方米,“一旦全部改用進口LNG,其增加獲利將是8億元。”那位蘇州知情人士說。
他透露,之所以通過上海洋山LNG碼頭,因為目前上海洋山LNG碼頭是國內唯一的一個由地方政府主導的LNG碼頭,其余的LNG碼頭都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手中。
“上海燃氣可以主導進口LNG的價格和用量;此外,中海油已經同意在國際市場中給上海燃氣一定的幫助,甚至可以以上海燃氣希望的價格和用量,用中海油代為采購。”他說。
對于蘇州燃氣等企業的做法,很多專家都表示理解,但是他們都表示:“不可能用100億立方米/年的進口量,因為洋山LNG碼頭沒有那么大的碼頭,蘇州燃氣等是希望西氣東輸降價。”
據安迅思分析師周濤介紹,雖然洋山LNG接收項目尚有一定的富余接收能力,且當前國際LNG現貨價格低廉,“但由于該接收站就目前的天然氣基礎外輸設施而言,僅能供應上海地區,受制于該地區無法消耗多余的天然氣,因而發展受限。”
那位蘇州知情人士透露,上海燃氣、無錫華潤、常州港華、蘇州燃氣和上海燃氣設計院等五家公司一起就相關事項簽署了《長三角聯通線合作備忘錄》,達成了初步合作協定,目前不再接受新參與者。
“該項目當前仍處于計劃階段,預計于"十三五"期間完工。項目的難點在于管道建設的手續問題,因為涉及跨省管道建設,需要國家發改委進行審批。”他說。
中海油的思路
7月28日中海油發布盈利預警,今年上半年凈虧損約為80億元,同比盈轉虧。去年同期,中海石油盈利147.33億元。外界注意到,這是中海石油2001年上市以來首度出現虧損。
此外,中海油服、中海石油化學等“中海系”企業都宣布2016年半年報虧損,“因此中海油急于擺脫它們的虧損”。那位石油央企專家說。
以進口LNG為例,先降價獲得市場份額是最好的方法。
生意社天然氣分析師李文靜表示,目前國內LNG市場整體仍顯疲態,工廠開工率走低,下游需求持續不振,后市來看,預計下半年國內LNG工廠的新建及投產的熱度依然不減,新增產能預計可達到1620萬噸。屆時LNG產量上升,國產氣與進口氣的競爭更趨白熱化,供過于求矛盾將繼續突出,預計LNG價格仍將維持下行趨勢。
“因此中海油希望用先降價獲得市場份額”,那位石油央企專家同意她的說法,“全球LNG產量為3000億立方左右,其運至東亞的完全成本基本都在3元/立方米以下,而過去幾年東亞天然氣價格持續維持在3.5元/方左右,因此單方凈利率都在15%以上。這也極大刺激了LNG的潛在供給,預計至 2020年新增產能高達5300億立方米,是目前產能的1.65倍。”
他認為,未來國際LNG將出現嚴重的供過于求,價格有望大幅下跌,并且未來東亞天然氣定價機制也有望實現與油價脫鉤,真正依照自身的供需獨立定價。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