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學科交叉、跨越式發展……這些當下被深入討論和解讀的熱詞,成為本屆論壇的焦點。從與會專家學者的發言討論和思想碰撞中,深切地感受到加快天然氣工業大發展的使命感,清晰地傳遞出一個聲音:致力于創新和發展清潔能源,為構建綠色、可持續的能源未來貢獻力量。
天然氣勘探的發現和進步
離不開煤成氣理論的支撐
![](http://m.zw-screw.com/skin/default/image/lazy.gif)
塔里木油田創新發展含鹽前陸盆地油氣地質理論,強化儲層和裂縫發育等地質基礎研究,建立了克拉蘇構造帶斷背斜控藏成藏模式,推進克拉-克深天然氣高效開發。
隨著全球能源結構的持續優化,天然氣因其清潔、高效的特性,正逐步成為推動能源轉型的“綠色引擎”。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戴金星在論壇上指出,天然氣是實現向低碳、零碳能源轉型最重要和最現實的過渡能源,特別是在當前形勢下,發展天然氣能源意義重大。“十四五”是我國天然氣工業大發展時期,2025年我國將成為年產氣量達2500億立方米級的產氣大國,天然氣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促進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方面將持續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根據產量,我國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大致分為3個時期:1949—1975年為發展起步期,1976—2000年為緩慢增長期,2001年至今為跨越增長期。按照國家能源局印發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天然氣保持快速上產態勢,預計今年全年新增產量達到130億立方米以上。
論壇上,專家學者深入探討了天然氣勘探開發與地質理論研究之間的密切關系,并形成一個共識:國內天然氣勘探的每一次重大發現都離不開地質理論的支撐。特別是早期煤成氣理論的提出和發展,為我國天然氣工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世紀70年代,國家的能源供給主要是煤炭和石油,天然氣被大多數人所忽視。當時盛行的“一元論”油型氣理論認為產煤地區不可能產生天然氣。
1979年,戴金星提出“煤系是良好的工業性烴源巖”“煤成烴的核心是以氣為主、以油為輔”的煤成氣理論,使指導我國天然氣勘探的理論由“油型氣”的“一元論”,轉為“油型氣和煤成氣”的“二元論”,開辟了煤成氣勘探新領域。此后,經過引進、吸收、創新、發展,適合我國煤成氣勘探開發的地質理論體系逐步形成,為天然氣勘探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我國煤成氣勘探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準確預測了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塔里木盆地克拉2和克深等一批大氣田,引領推動了我國天然氣產量和儲量的快速增長。位于鄂爾多斯盆地的蘇里格氣田開發建設20余年來,累計生產天然氣超3000億立方米,相當于國內1年的天然氣消費總量;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緣的克拉-克深大氣區,累計生產天然氣超2200億立方米,為西氣東輸穩定供氣提供了堅實的氣源保障……煤成氣在天然氣總探明儲量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成為我國天然氣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碳中和背景下
天然氣在能源轉型中擔當重任
![](http://m.zw-screw.com/skin/default/image/lazy.gif)
長慶油田通過建立和引入煤成氣理論,并將天然氣勘探的主戰場從鄂爾多斯盆地邊緣轉移到盆地中部,至今蘇里格氣田已成為我國陸上最大致密氣田。
在碳中和目標的推動下,天然氣作為化石能源中唯一的清潔能源,承擔著安全供給與綠色低碳的雙重使命。
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才能強調,天然氣既是傳統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轉型的“連接器”,又是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安全“穩定器”,在新型能源體系中發揮著“調節器”的關鍵支撐作用。
天然氣發電調峰能力強、調峰速度快、清潔低碳,是理想的靈活性電源,可與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優勢互補,是新型電力系統下調峰的最佳選擇和重要支撐;天然氣與氫能融合前景廣闊,可以混輸混用,互為補充,相互轉化。碳中和進程中,加速發展天然氣工業,勢在必行。鄒才能還提出了“超級能源系統”的概念,其特征是達到界定資源量規模的地下煤炭、石油、天然氣、地熱、伴生礦產與地上風能、光能高度耦合;實現化石能源與新能源融合協同開發利用的區域性智慧用能。
當前,我國天然氣發展面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風險與挑戰,資源劣質化日趨嚴重,開采難度增大、生產成本上升、綠色環保要求更高等問題日益突出。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經濟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鄒才能強調,在碳中和目標下,我國天然氣工業發展要立足“統籌布局,科技創新;多能互補,多元融合;靈活高效,優化升級”,進一步完善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
對此,鄒才能認為,要持續加大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通過戰略布局支撐天然氣增儲上產,著力攻關天然氣高效開發與提高采收率關鍵技術,釋放常規低品位氣藏及非常規氣的潛在產能,重點攻克“卡脖子”難題,改變關鍵核心技術依賴進口、受制于人的困境。要加快天然氣綠色轉型,突破天然氣新技術,接替天然氣新領域,實現天然氣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推動我國“天然氣革命”,打造“清潔、安全、高效、可持續”的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天然氣強國”。此外,還要構建安全可靠的天然氣產業鏈和市場體系,優化市場供應需求結構。做大供應端,推進管道氣建設,加大LNG布局配置力度,擴大儲氣庫規模,形成多元供應、有序利用、靈活調配的總體格局;做優消費端,提高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實現能源利用低碳化、清潔化發展。
深層超深層成為油氣產量增長新陣地
![](http://m.zw-screw.com/skin/default/image/lazy.gif)
天然氣工業發展到今天,面臨的勘探難度越來越大,對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國超深層和非常規天然氣資源豐富,在“雙碳”背景下,如何更加低碳高效地進行勘探開發,是擺在科研人員面前的重要課題,也是重大的責任和使命。
目前,深層超深層主要聚焦在兩大類區域。一類是克拉通盆地萬米特深層。比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巖沉積區,主要圍繞油藏裂解氣進行勘探。另一類是陸相的萬米特深層。比如,塔里木盆地庫車地區及準噶爾盆地的煤系氣。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光有認為,從地質上來講,萬米特深層的重點勘探領域和資源潛力基本明朗,頁巖氣、致密氣等非常規資源是天然氣增儲上產的重要增長極。尤其是在非常規領域,目前勘探聚焦的深度在3500米以淺,而埋深超過3500米或被傳統理論認為不利于天然氣富集的其他區域,亟待我們進一步深化認識。因此在地質理論上,我們還需要在地質評價方面進一步加強理論攻關,進一步落實各種要素,對天然氣富集的主控因素進行梳理。
理論的深入研究需要不斷攻關,而技術的進步則更需突破性的創新。在主要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實踐中,特深層、非常規天然氣勘探技術還存在很多瓶頸,而提高單井產能就成為關鍵。朱光有指出,科研人員需要持續加大研究力度,以進一步提高單井產能和擴大單井控制的勘探范圍。近期,有望通過一系列學科交叉的技術手段來提升特深層和非常規天然氣開發成效。預計到2035年,國內天然氣將實現跨越式發展。
技術突破催生的新質生產力,將發揮顛覆性作用。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為了更高效地組織各方力量來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把產業鏈做強做大。不少專家指出,新質生產力對于天然氣工業來說,將有力推動多學科交叉、多要素綜合驅動的創新研究。相信在未來5年內,超深層和非常規勘探開發的力度、成效和實現的增量將超出我們今天的預判和想象。
未來已來,未來可期。隨著地質理論的深化和技術的不斷創新,我國天然氣工業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這個機遇與挑戰交織的時代,充滿變革與創新,我國天然氣工業將致力于以更加綠色、低碳的路徑前進,為保障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