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企業開辦和項目建設來說,時間是最珍貴的資源。
市城管局著力構建“企業開辦-水氣報裝”事項政企聯動提前介入機制。通過業務系統對接,實現企業開辦數據推送至供水供氣報裝業務系統,超前開展水氣管網配套設施建設,確保落地企業內部工程完工前具備接水接氣條件,實現從“企業等水氣”到“水氣等企業”轉變。“我們強化‘提前介入、前置服務’,通過工改平臺、招商平臺、企業開辦等渠道信息,提前了解用戶需求,在用戶進行工程建設時同步完成外線工程及相關許可辦理,用水接入辦理時限壓減至1個工作日以內,用氣接入辦理時限壓減至2個工作日以內。”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供水、供氣企業辦理環節精簡至“報裝申請、掛表通氣”2個(含)以下;水氣報裝實現零材料辦理;水電氣一窗受理、一表申請、一體勘察、一并答復,實現小微企業“聯合式”辦理、重點項目“專項式”辦理;水氣報裝、繳費等實現“全程網辦”“一屏通辦”;執行非居民氣價量價掛鉤政策,為企業合計優惠近500萬元……
“我深刻體驗到了宣城在用水用氣方面的便利。”作為“營商環境體驗官”,安徽錦晟汽車工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郭文建忍不住感嘆。
3月15日,市城管局組織召開獲得用水用氣指標營商環境座談會。“希望調整我們公共供水非居民計劃用水指標,節約用水成本。”會上,郭文建作為企業代表提出了自己的需求。當天下午,工作人員就上門對接用水指標調整事宜,還主動幫公司查隱患、找問題,對企業后續用水及設備檢查維護等注意事項進行提示。在市城管局指導下,安徽錦晟很快完成了計劃用水指標調整申請。“市城管局和市水務公司真正做到了從企業需求出發,為企業雪中送炭,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優質高效、真誠服務的理念。”郭文建說。
優質高效的服務,始于“專”班推進的強力度。市城管局成立獲得用水用氣工作專班,建立健全工作調度機制,組織業務科室和供水供氣企業骨干全員參與,每月召開例會,每季度發布全市通報。目前,我市企業用水用氣已實現快速報裝“三零”服務、線上報裝“零上門”、200米以內外線工程“零審批”、紅外線工程及入網費用“零投資”。今年,市城管局還推行供水、供氣服務可靠性管制計劃,建立健全供水供氣服務中斷、供給不足等補償或懲罰機制。
急難愁盼的破解,源于“專”項提升的多維度。我市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結果導向,實施水氣基礎設施提升、項目保障提升、報裝服務提升、應急處置提升、智慧服務提升、降本減負提升、審批服務提升、督查指導提升的“八個提升”行動,直指企業反映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通過全面壓縮報裝辦理時間、推動“一窗受理”并聯審批、推廣水氣“一屏通辦”、構建“提前介入”機制等舉措,打通了為企服務“最后一公里”。
目前,市城管局正加快推動電子簽章在用水用氣過戶、合同簽訂等高頻服務事項中的應用,用水用氣服務“一網通辦”“掌上辦”一站式服務還將繼續升級。
雙向奔赴的感情,成于“專”注服務的高熱度。為了解市場主體的需求,我市建立用水用氣“受理訴求-分類辦理-限期反饋-結果回訪”閉環管理流程,切實增強企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今年,市城管局常態化組織召開獲得用水用氣指標營商環境座談會,邀請用水用氣企業代表開展談心交流,針對企業提出的訴求,市城管局聯合供水供氣企業現場予以回應,并及時梳理問題清單,安排工作人員赴現場解決問題。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最有發言權。
“我來宣城已經十年了,深刻感受到宣城的發展環境一年比一年好。企業生產必不可少的用水用氣服務,更是做到了‘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杭州蕭山區新塘街道辦事處駐宣城新塘羽絨產業園聯絡辦主任喻國強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
為保障園內羽絨生產企業持續增加的用水需求,市城管局聯合市水務公司事先謀劃、主動對接,根據園區產業規劃,在原有陽德路供水管道基礎上,克服穿越市政道路和水陽江等施工困難,推動水陽江東大道-泥灣路給水管網工程建設。去年7月中旬,總長度3.2公里、管徑600mm的供水管網通水。“目前,日供水能力達到25000立方米,解決了園區羽絨企業及周邊居民夏季用水短缺問題,真是太感謝了!”喻國強說。
就在供水管網通水后不久,一次集中供熱停供的應急處置,讓喻國強再一次感受到“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的服務。
2023年10月的一個周五深夜,市新奧燃氣公司接到羽絨產業園的緊急求助:由于宣城電廠鍋爐故障,園區集中供熱停供一周,13家企業面臨停產狀態。當時,正是園區企業一年趕訂單最忙的時候。為盡快啟動企業已停用的燃氣鍋爐,保障正常生產,新奧燃氣迅速成立保供協調小組,由智企業務群牽頭,管網運營保障群、智家業務群、智能運營中心協同配合、應急接力。大家放棄夜晚和周末的休息時間,僅用16個小時左右,就讓園區13家企業全部實現復產。快速、周到的服務,獲得企業用戶紛紛“點贊”,園區羽絨行業協會還專程送上錦旗表示感謝。
營商環境,“優無止境”。今年,市城管局在持續“加碼”高效回應企業訴求的同時,正在通過規范入企時間、減少入企頻次、降低負面影響等舉措,為企業“減負”,真正做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