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區”是指通過構建氣候友好的自然環境、房屋建筑、基礎設施、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實現低碳排放的城鄉社區。低碳社區的建設不僅有助于減緩氣候變化的速度和程度,還能通過使用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改善排水系統、增加綠化覆蓋率等手段,降低短時斷電、內澇、異常高溫等氣候事件對社區的影響,提高社區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2023年,浦東新區有6個社區被納入市級低碳社區試點建設名單,分別是:北蔡鎮振東一居、高行鎮浦江東旭公寓、東明路街道三林苑、濰坊新村街道濰坊八村、濰坊新村街道濰坊九村、花木街道培花第四居民區。市級低碳社區試點建設周期為3年,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北蔡鎮振東一居
北蔡鎮振東一居于2010年竣工,總體綠化覆蓋率20.7%,社區內的居住建筑包含29棟樓層總數為18層的高層住宅以及87棟樓層總數為6層的住宅樓。居委通過入戶及電話回訪的方式,征詢了所有居民對低碳社區改造項目的意見與意向,獲得了近90%居民的支持率,為社區接下來的硬環境建設起到了很好的推廣及鋪墊作用。
2024年,振東一居計劃將居委會樓改造為智慧零碳生活館,保留并利用現有綠地和水體作為生活館的生態核心區域,共享辦公及會議室,共建共享社區居民創業平臺。
智慧零碳生活館的改造重點包括:設計雨水收集系統,將雨水用于生活用水和灌溉等非飲用水用途,減少水資源的消耗;遵循低碳建筑設計原則,采用節能窗戶、保溫墻體等,確保建筑具備高效的保溫隔熱性能;優化建筑設計,確保自然通風和采光,減少人工照明和空調的使用;在建筑屋頂和墻面安裝綠色植被,增加隔熱效果,并提供生物多樣性的棲息地;生活館的屋頂或空地安裝太陽能光伏板,提供清潔能源供應;建立能源管理系統,實時監測和優化能源使用;步道穿過生活館,并在附近設置電動汽車充電設施,鼓勵居民低碳出行;在生活館內設置垃圾分類收集點,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推廣周末集市,共享圖書等資源,并設立環境教育課程,邀請專家進行低碳知識講座,促進可持續生活方式;積極參與社區交流活動,與其他地區的低碳社區分享經驗和合作。
智慧零碳生活館是低碳推廣的發起點,也是低碳活動的實踐點,將充分考慮居民的需求和意見,確保居民能夠積極參與并從中受益。
此外,振東一居還計劃開展一系列低碳社區改造項目,包括社區垃圾站擴建及垃圾就地處理裝置、健身綠道建設及更新、雨水回收及利用、綠植補種、共建花園、兒童活動場地更新改造、非機動車停車棚維護、公共區域照明和空調更換為節能產品、公共建筑增加外遮陽百葉窗,居住建筑窗戶貼隔熱膜等。
高行鎮浦江東旭公寓
浦江東旭公寓緊鄰地鐵6號線東靖路站,靠近森蘭綠地板塊,于2005年前后建成,該社區由40幢7層住宅和5幢14層小高層住宅組成,均為電梯房,綠化率達38%。
公寓在東靖路南北兩側開展了社區沿街景觀提升工程,西至浦東北路、東至張楊北路,改造面積1.8萬平方米。街區沿線配備夜間照明精準控制系統,不同時段動態調整照明亮度,達到高效節能效果,并可根據公共活動、節日慶祝等需求,形成不同的燈光氛圍。景觀照明采用太陽能led節能燈,并在燈桿內集成智能廣播系統,為整個街區提供良好聲環境。結合遮陽棚等構筑物,設置室外無線ap終端,兼備藍牙、gps模塊、wifi功能,同時可支持物聯網業務的接入,為未來智慧低碳社區提供擴展基礎。沿街布置多處光伏充電座椅,可坐面為光伏發電板,提供休憩空間的同時可以為手機充電;在中央步行帶鋪設透水地磚,增加雨水下滲,減緩暴雨天積水情況,同時分散建設生態雨水花園,通過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統蓄滲、凈化雨水,打造海綿型居住社區;創新大膽采用“低碳混凝土”材料,設置了低碳混凝土制作的休憩座椅和景觀片墻。
通過前沿性生態設計策略和先進的低碳設施,彰顯了城市形象顯示度、城市治理引領性,打造了一個具備美感、動感、時代感的新型低碳活力街區。
社區的中軸線打造2500平方米的低碳示范園區,集成各類低碳技術,包括光伏發電屋面100平方米、太陽能路燈6盞、太陽能景觀燈10盞、下凹式綠帶50米、雨水花園100平方米、透水鋪裝100平方米、光伏充電椅2個、智能自發電健身器2臺、低碳宣傳欄若干。建成后,太陽能光伏可以實現園區內綠色能源照明全覆蓋,雨水花園為社區提供優美的休憩空間,同時各處均配以色彩圖案原理說明宣傳板,供居民學習科普低碳技術理念,營造社區共創共享的良好氛圍。
物業將社區倡導的低碳生活行為集合成冊,制定《社區低碳生活指南》和15分鐘生活圈低碳地圖,介紹周邊公交站臺、新能源車充電樁、共享單車停放區、垃圾分類處等便民設施和一系列低碳技術應用場景,倡導居民短距離出行盡量選用步行或者騎共享單車的方式,長距離出行盡量乘地鐵和公交的方式,并安排低碳工作小組人員輪流負責共享單車停放區的維護,引導社區居民有序規范停放共享單車。
東明路街道三林苑
三林苑社區于1995年底建成,具有海派特色風情,社區內共有37幢6層磚混結構住宅以及永泰養老院、安盛服務站、小浪花幼兒園、林苑小學等社會單位,總體社區綠化率達37%。
市級低碳社區試點建設過程中,三林苑社區內的為老服務中心開展外窗節能改造,用斷熱鋁合金中空玻璃外窗替代原有的鋁合金外窗,提高保溫隔熱性能,降低能耗水平;在為老服務中心東側長廊設置水霧化降溫設施,通過噴出的水霧蒸發吸熱,營造出一個降溫空間,提升居民納涼休閑的舒適度和幸福感;此外在改造過程中更多使用各類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將其打造成“三林苑低碳建設活動基地”和面向社區居民的低碳示范點,為低碳宣傳常態化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物業辦公區旁設置低碳展示區,包括閱讀活動室、低碳讀書角、兒童課堂、社區會客廳、社區美術館、社區規劃師工作室等空間,可作為低碳活動的宣傳展示場所,展示社區居民捐贈的低碳書籍和舊物利用的低碳手作等。
針對之前居民樓屋面破舊漏水、墻面滲水、涂料脫落等問題進行整體改造,改造后的居民樓立面風貌統一協調,公共區域門窗升級改造,弱電架空落地,公共建筑物改造升級,室外機空調機統一布局,樓內公區聲控led照明改造等。
規劃改造社區綠化,使社區綠化遵從自然規律,充分應用本地植物,建設適合本地氣候特色的自然生態系統,使本地植物比例在85%以上,樹種在5種以上。制定綠道建設規劃及實施方案,使社區內綠道徑、服務設施與軌道站點、公交站場、停車場等形成良好接駁。促進社區綠色協調發展,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居委帶領志愿者在社區內的生態實踐基地種植綠植,結合居民自治認領共同管理、維護,志愿者團隊不定期組織自然觀察和分享活動,吸引周邊居民廣泛參與,不但可以促進居民之間的相識和交流,同時增進居民低碳健康生活意識,推動小區空間更新與低碳綠色生活方式培育有機融合。
濰坊新村街道濰坊八村
濰坊八村是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組成部分,于1985年建成,包括72幢多層住宅樓和2幢17層高樓。濰坊八村被納入上海市新一輪城市更新項目,以“漫游新濰坊”為主題,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的美好社區,并在老城區改造設計開始推進和注入低碳、綠色和環保的新元素。
在社區主干道安裝22盞太陽能路燈,白天光伏發電供夜間照明使用,并保留常規路燈供電系統,避免連續陰雨天氣導致光伏發電量不足的問題。在多層住宅樓加裝節能電梯,目前已經安裝交付三臺,另有兩臺正在施工中。加裝的節能電梯采用變頻調速系統,通過自動檢測電梯變頻器的直流母線電壓,將變頻器直流環節的直流電回收到超級電容里進行存儲,待電梯系統使用時再釋放電能,實現能量回收再利用的目的。
濰坊八村積極運用海綿城市技術建設生態雨水花園,充分利用上海地區降雨充沛、氣候濕潤的特點,將與雨水對抗變為和諧共生,形成雨季旱季差異性景觀,并將環境教育、生態示范與景觀有機結合。此外改建的“共建共管共享”月季花園已然成為備受居民喜愛的“生態空間”。
濰坊八村分別與社區內嶗山路幼兒園、浦明師范學校共建組成兩塊低碳宣傳陣地,由小朋友加入共建,聯合開展低碳手工小發明、環境教育基地參觀等多次低碳宣傳活動及低碳宣傳講座,形成“小手拉大手,共創低碳家園”的低碳社區組織管理體系。
“低碳入滬”小程序定期發布低碳相關新聞、公告,并舉辦相關線上、線下活動。居民可自發上傳家庭水、電、氣等能耗賬單數據、每日綠色出行記錄、低碳活動記錄等,后臺將通過算法把低碳行為量化為個人減碳數據,形成一張“綠色個人名片”。
濰坊新村街道濰坊九村
濰坊九村位于濰坊街道南部,于1986年建造,社區內主要包括103幢6層的磚混結構住宅樓,綠化覆蓋率16.43%。
通過居民自籌方式,在濰坊九村主干道區域安裝7盞太陽能路燈,路燈自帶儲能,設計滿足3天夜間8小時的照明需求,增加社區內公區可再生能源使用。社區倡導綠色低碳出行,帶動居民購置新能源汽車熱潮,由居委牽頭,根據社區居民新能源汽車充電所需,先后分兩批加裝新能源汽車共享充電樁,共安裝28個充電點位,后續將繼續根據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加裝充電樁。
居民住宅樓已加裝17臺變頻節能電梯,通過自動檢測電梯變頻器的直流母線電壓,將變頻器直流環節的直流電回收到超級電容里進行存儲,待電梯系統使用時再釋放電能,實現能量回收再利用的目的。
濰坊九村建成時間較久,逐漸出現管網老化、設備動力不足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濰坊九村開展了集中二次供水改造工程,通過變頻控制改變電機轉速,使用戶管網壓力達到恒定,取代傳統屋頂水箱供水方式,消除二次污染,并節約住戶的增壓泵用能量,節能效率可高達60%,正常供水時壓力變化可控制在±0.01mpa的范圍內。
濰坊九村2019年開展了“美麗家園”改造,新建了1座建筑垃圾和大件垃圾堆放點,大件垃圾由專業團隊負責清運和回收利用,加快提升社區內的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此外升級改造了6座四分類垃圾廂房,并取消1座正對學校出入口的垃圾廂房。
社區熱心花友們成立了“吾緣花友會”自治團隊,居民將屋頂、樓梯間的“衛生死角”變身為“自治花園”,不僅改善美化了社區環境,更促進了鄰里關系的融合。此外,濰坊九村社區居民樓、幼兒園圍墻種植了垂直綠化,既增加碳匯,亦給社區帶來勃勃生機。
結合社區居住人群的年齡層,濰坊九村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段式低碳宣傳,包括組建低碳志愿者團隊、舊物書籍低碳讀書角分享、節能電器進社區、校社聯動低碳宣傳講座等,通過宣傳活動進社區,輔助激勵機制調度居民的參與性,循序漸進地改變居民的低碳生活習慣,引進和培育多個社會組織加入,共同建設低碳社區。
花木街道培花第四居民區
培花第四居民區東至苗桐路,南至芳草路、西至申波路、北至王家浜,社區內住宅樓以6、7層磚混結構為主,整體綠化率約為30%。培花第四居民區緊扣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目標,根據本地資源、氣候特點,科學規劃社區建設,將低碳理念融入社區規劃、建設、管理和居民生活之中,探索有效控制城鄉社區碳排放水平的途徑。并積極納入社會組織、學校、企業等共同參與低碳示范社區建設工作,充分發揮市場驅動作用,強化技術和資金支持。
培花第四居民區已陸續將居民樓道內25瓦的老式白熾燈更換為6瓦的節能燈,現已更換100多盞,后續將繼續完成社區內所有老式白熾燈的更換工作。
以環保低碳為主題的低碳小花園改造工程正在建設中,預計今年6月底完工,將打造成為社區內集休閑娛樂、學習科普、居民共建等功能于一體的低碳花園。低碳花園路面采用透水混凝土鋪裝的海綿路,可以在雨后快速吸收路面積水,有效避免老年、幼兒群體雨后因為路滑而導致的意外傷害情況發生。設置2個5平方米的池塘,池塘中種植荷花等水生植物,并飼養魚類,利用自然降雨,把收集到社區雨水井、雨水管網中的的雨水通過管道接入到景觀池塘中,用于池塘景觀水源;居民歇腳處設置下凹式花園休閑場地,上方設置紫藤花架,集雨水利用、遮陽、園林生態宜居為一體。
花園內劃分出一塊區域,引進2個50升的堆肥箱進行少量濕垃圾堆肥,產生的有機肥供花園內居民共建自治花卉使用。低碳花園內種植驅蚊草、胡椒薄荷、留蘭香薄荷等驅蚊植物,避免夏季蚊蠅聚集,同時采用太陽能滅蚊燈和太陽能景觀燈。
花園的建造階段使用節能環保材料,選用的裝飾裝修材料滿足國家現行綠色產品評價標準中對有害物質限量的要求(達到3類及以上);可再循環材料和可再利用材料用量比例達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