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普惠是一種自愿減排機制,是將企業與公眾的減排行為進行量化、記錄,并通過交易變現、政策支持、商場獎勵等渠道實現其價值。
中國綠色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徐擁軍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不同,碳普惠是一種自愿減排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方式和方法,在社會上被廣泛推廣,對促進我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有積極意義。”
“從總量來看,我國要實現碳中和需要解決100億噸的碳排放,其中據中科院統計,53%是在消費端。”中華環保聯合會碳普惠專委會執行主任陶嵐認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僅關注生產端而不關注消費端很難實現。“這一方面體現在消費端碳排放量占比高,另一方面,公眾消費端的碳減排和個人偏好的改變,還會倒逼企業進行綠色生產領域的轉型。這意味著,占比53%的消費端碳排放還會影響占比47%的生產端碳排放。”
當前各地政府、企業、社會組織都在積極開展碳普惠工作。在政府方面,目前已有海南、廣東、武漢、上海等省市出臺碳普惠管理辦法,提出社會公眾可通過低碳生活方式積累“碳積分”并在平臺上兌換相應的獎勵。“總體來看,從評估到規劃再到招標和平臺建設,國家層面、地方層面都已經積極行動起來。”陶嵐表示,“企業方面也逐漸接納或帶動員工進行碳減排,并且這一部分訴求正在逐漸增大,政府碳普惠平臺納入的企業案例也越來越多。企業的員工與用戶同時也是城市的居民,將企業與政府兩個平臺有機結合,可形成合力帶動公眾碳減排。”
徐擁軍舉例表示,今年7月,全國首批“綠色低碳示范園區”蘇州工業園區聯合國網蘇州供電公司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探索創新,以分布式光伏為切入點,圍繞碳減排量的認證、交易與使用,打造園區碳普惠體系,建立起一套區域級的市場化自愿減排交易體系,為碳減排量供需雙方架起橋梁。“蘇州工業園區由政府統一統籌引導,通過搭建碳普惠平臺的方式,將分散的分布式光伏統一集中起來,可以為政府今后調控及后續拓展交易形式提供數據服務與支撐。”
在商業模式上,碳普惠產品也層出不窮。在剛剛結束的杭州亞運會上,中國太保碳普惠平臺通過平臺測算、綠色問答等活動吸引了不少亞運村運動員等關注;今年7月,建設銀行推出了業內首創的新能源車主平臺——“建碳惠行”,可通過日常行駛積累碳積分,兌換各類權益,實現了新能源車碳減排量的計量、查詢及兌換。
種種跡象表明,碳普惠發展氛圍漸濃。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指出,當前多地推廣碳普惠,一方面是為了加強居民碳減排意識;另一方面,企業方也非常愿意參與碳普惠項目,來配合其商業推廣活動。“未來全國碳普惠的項目發展會呈現區域性特征。各方要盡可能多地讓碳減排惠及當地居民,以此鼓勵更多主體參與到‘雙碳’的減排中來,形成全社會統一的減排意識。”
徐擁軍建議:“接下來,在政府層面,可適當采取一些積分、換購等補貼措施,并多多宣傳,做好引導、教育和科普,吸引更多民眾關注碳普惠。此外,碳普惠項目也要多多配套相應獎勵機制,比如現在發展較好的螞蟻森林,通過消費者碳排量兌換樹木的方式,激發了消費者的參與度。社會各界可參照類似方式多多開發碳普惠項目,助力碳普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