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到中國,伴隨能源行業加速向清潔低碳化邁進,2035年前天然氣將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主體能源,需求仍將處于快速增長期。
油氣中長期 仍是全球主體能源
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郭勝偉指出,當前全球能源清潔低碳趨勢明顯,清潔能源消費占比不斷提升。“2007年,以水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在全球一次能源結構中僅占7%。2022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已達到14%,其中清潔能源比例高達41%。”
“能源安全是能源轉型的重要推動力。”郭勝偉表示,“現階段,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接入與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存在矛盾,可再生能源的脆弱性凸顯。應對多變未來,亟需增強能源安全韌性。統籌發展與安全,建設面向未來、應對不確定性的新型能源體系。”
在郭勝偉看來,能源安全韌性以能源體系不被沖擊為前提,化石能源需發揮壓艙石作用。油氣在新型能源體系中仍將繼續承擔重要角色,其中石油在中國能源體系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將長期保持重要地位,天然氣在未來能源轉型中將發揮重要的橋梁和伴侶作用。
我國天然氣需求 保持快速增長
具體到天然氣,多位與會專家認為,在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進程中,天然氣需求增長潛力巨大。
數據顯示,近20年來,我國天然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2000-2022年,天然氣消費量由245億立方米增至3675億立方米,年均增量156億立方米,年均增速13.1%,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由2.2%升至9.1%。當前,我國已形成以城市燃氣(含交通)、工業燃料、發電、化工為主的四大利用領域。2022年,四大領域天然氣消費量占比分別為32%、39.7%、17.7%和10.6%。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吳謀遠表示,依托清潔、低碳、靈活、高效等多元優勢,天然氣將在支撐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和工業、交通等領域減污降碳,撬動氫能產業鏈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仍然是天然氣需求的全球引擎。當前業內已形成普遍共識,2035年前,天然氣仍將保持較快增長,之后進入平臺期,并根據碳中和進程逐步減少,峰值大概在6500億立方米/年以上。”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副院長楊雷解釋道。
針對新型能源體系下我國天然氣發展路徑,吳謀遠指出,2035年前,天然氣需求將仍處于快速增長期;2035-2040年,天然氣需求到達峰值平臺期,以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為主要動力;2040-2060年,天然氣處于需求回落期,成為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保障能源,為能源系統調峰。
改革是提升 天然氣市場活力的核心
巨大需求之下,國內天然氣市場也面臨諸多挑戰。
在楊雷看來,國內供給能力是天然氣發展的底氣,設施靈活性和韌性是天然氣發展的基礎保障,優化利用是天然氣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市場化改革是提升天然氣市場活力的核心,完善制度規則是天然氣發展的主要抓手。
“在能源安全與能源轉型背景下,國內天然氣產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業發展的規模。”楊雷表示,我國天然氣可采資源量86.4萬億立方米,美國天然氣可采資源量119.2萬億立方米,但2022年我國天然氣產量2201億立方米,美國達到1.26萬億立方米。“對比美國,我國天然氣增產空間還很大,這需要天然氣體制機制改革跟得上,以激發更多投資熱情。”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國產氣連續六年增長超100億立方米/年,預計2035年將達到3000億立方米。進口氣方面,已建成西北、西南、東北和海上四大進口天然氣通道,其中2022年管道氣進口能力1050億立方米/年,LNG(液化天然氣)總接收能力9730萬噸/年,簽署長貿合同量超過1億噸(約1400億立方米/年),未來3年預計新增LNG接收能力超1億噸/年。
供應之外,楊雷認為,天然氣行業高質量發展應將價格改革與競爭性區域市場建設相結合,行業層面在試點區域內統籌考慮門站價格取消、管輸價格機制完善、主干管網與省級管網價格機制協同等問題;企業層面在試點區域內省網國網實現融合,并相應優化管理體制。“完善制度規則也是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包括管輸費政策、托運商分級管理規則、天然氣管網管容分配規則、基礎設施運營調度規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