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塔里木盆地克拉蘇氣田克探1井。
日前,國家油氣戰略研究中心、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和中國石油國際勘探開發有限公司在北京發布《全球油氣勘探開發形勢及油公司動態(2023年)》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黨委書記朱慶忠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化石能源進口國和可再生能源投資國,我國在勘探對象日趨復雜、開發難度日益加大、能源轉型加快推進的形勢下,合理有效利用國外油氣資源,緩解國內能源需求壓力,順應能源轉型與綠色發展趨勢,是當下亟需解決的重要戰略問題。“在此形勢下,報告對行業研判形勢、轉型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勘探開發平穩復蘇
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油氣勘探投資483億美元,繼續維持在較低水平,但比2021年增加74億美元,呈現出逐漸恢復到疫情前勘探投資水平的趨勢。但與此同時,全球油氣勘探工作量總體仍處于歷史低位區,重磁勘探工作量略有增加,地震勘探工作量仍處于低谷期,勘探鉆井工作量降幅減緩。其中,海上鉆井數量增幅明顯,陸上鉆井數量降幅明顯。
從勘探新發現儲量看,2022年,全球新發現油氣田259個,其中常規油氣田239個,比2021年214個有所增加。新發現20個非常規油氣田,可采儲量為5672萬噸油當量,儲量規模遠小于常規油氣田可采儲量。
在油氣開發投資形勢方面,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工程師陳希表示,受俄烏沖突、世界經濟緩慢復蘇、OPEC現產逐步放松三重因素疊加影響,2022年國際油價高位波動運行,上游投資持續回升,油氣供需東西陣營分化。“陸上常規投資連續5年減少,海域油氣儲量逆勢增加,北美非常規油氣產量創歷史新高。”
有序挺入深水領域
報告顯示,2022年,石油公司取得創紀錄的營業業績,盡管成績優異,但各國際石油公司的策略仍趨于謹慎,油氣產量規模持續下降,上游油氣支出同比增幅僅30%,再投資水平仍然低迷。在此背景下,石油公司都在剝離非核心、碳排高、盈利能力差的煉廠,壓縮傳統煉化銷售,同時持續加強天然氣綜合利用方式及戰略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今年聚焦全球深水油氣勘探開發這一熱點領域,深度總結了深水油氣作業模式。其中提到,深水油氣資源作為近年來油氣增儲上產的主力軍備獲青睞,對全球油氣供給保障的貢獻大幅增加,各大油公司也不斷向深水挺進。
報告指出,全球深水油氣資源十分豐富,未動用比例高,油氣生產已進入超深水引領階段,環非洲、南美洲大西洋、黑海和南里海,成為全球油氣增儲的重點領域。
據《中國能源報》記者了解,在向深水業務挺進過程中,國際石油公司通過并購、主導與跟隨戰略并用等方式參與并深入勘探開發。對此,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二級工程師張寧寧建議,要在全球先進技術整合、長期合作伙伴培養等方面持續加強。“未來石油公司在轉型決策窗口機遇期要敢于亮劍,持續做優做強海外油氣業務,同時重視發揮國內市場優勢,加強與國外油氣資源獲取協同考量。”
低碳轉型有跡可循
“在應對氣候變化、推進能源轉型和公司轉型過程中,天然氣業務獲得普遍關注。通過不斷強化天然氣業務的戰略地位,國家石油公司天然氣業務規模和產量占比持續擴大。到2035年,中國石化、俄羅斯天然氣工業等一批國家石油公司天然氣占比將超過60%。”張寧寧說。
張寧寧表示,在推動低碳減排和低碳轉型過程中,國家石油公司最關注CCUS和新能源兩條路徑。“一方面,通過CCUS盡可能降低油氣生產帶來的碳排放,目前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卡塔爾國家石油在內的諸多國家石油公司均運營一定規模的CCUS項目;另一方面,通過大力發展新能源助力其從油氣公司向能源公司轉型,例如中國海油、馬來西亞國家石油等公司正在大規模發展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中國石化、巴西國家石油等積極運營氫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等項目。”
對于石油公司未來如何轉型,報告認為,應順應市場形勢,結合自身發展,靈活調整轉型細節,平衡發展與減碳關系。另外,還需將行業碳交易體系與碳稅構建逐步推廣,強化資源國碳政策跟蹤研究。同時,要堅定能源低碳轉型與綠色技術研發,推動油氣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
“我國石油公司肩負能源保供與低碳減排雙重責任,要繼續穩油增氣減碳,堅持自身的碳中和路徑;強化CCUS業務,優先發展產業集群型CCUS;與新能源企業聯合出海,促進國內外產業鏈融合。同時,注意尋求與國際石油公司合作,注重企業低碳形象,主動應對海外業務經營風險。”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一級工程師王曦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