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榆林的沙地上,管道工程師們每天在烈日下步行三十公里左右,為天然氣管道“號脈”。
持續的高溫,強烈的紫外線讓陜西榆林的毛烏素沙地迅速開啟“炙烤模式”。早上九點,管道工程師申瑞濤和李晶晶帶著探管儀,開啟了一天的巡線工作。
國家管網集團北京管道公司陜西輸油氣分公司管道工程師 李晶晶:我們現在就是測量管道上方的埋深是否滿足要求。經常我們在巡線的過程中,注意管道上方有沒有基建、植樹、取土或者機械施工。
天然氣主干管道大多鋪設在荒郊野外,地質條件較為復雜,人走起來非常費勁,平常一小時的路程他們要花雙倍的時間才能走完。
他們腳下的陜京管道承擔著向北京、天津、華北等70多座城市的天然氣供應保障。為了守護好陜西段693公里的管線,他們倆和同事們每天都要徒步巡線約30公里的管道。
國家管網集團北京管道公司陜西輸油氣分公司管道工程師 李晶晶:管道上方本來沒有路,日積月累在管道上方踩出了一條小道。作為管網人,有管道的地方就有我們的足跡。
天然氣管道如果維保不當,將存在一定安全風險,一旦發生損壞沒有及時發現,后果不堪設想。為了精確探測地下管道的埋深數據,李晶晶和申瑞濤每隔20米就要下蹲、彎腰,測量管道中心點到地面的垂直距離,像是在為天然氣管線“號脈”。
國家管網集團北京管道公司陜西輸油氣分公司管道工程師 申瑞濤:這個地方叫五十里沙,顧名思義方圓五十里是沒有人家的,而且最大的一個困難就是進來以后手機沒有信號,基本上和外界處于失聯狀態。記得有一次,我們在這巡護的時候,我就和巡護車輛失聯了,頭頂著烈日,一直走了三個多小時才出去。
每天30公里,6個上坡、8個下坡、5個坑地、3個野地……這一個個數字組成了他們的工作日常。滾燙的沙地里地表溫度最高能達到60多度,他們就在這樣的炙烤下,日復一日用腳步丈量著能源“大動脈”。
國家管網集團北京管道公司陜西輸油氣分公司管道工程師 申瑞濤:有句俗話說得好,守土有責、守土盡責,我覺得作為一名管道人,守護好我們的每一寸管道,然后將管道內的每一方天然氣安全平穩地輸送到首都(及)沿線的千家萬戶,這就是我覺得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有時候也覺得累,但是回頭想一想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