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來自馬來西亞的“極樂鳥”號LNG船靠泊唐山LNG接收站,載貨量14.7萬立方米。該船于12月7日離泊。接收站員工用時32小時接卸LNG約6萬噸,及時為京津冀地區送去溫暖。
12月8日,北方多地迎來新一輪寒潮。為讓“寒冬不寒,暖氣更暖”,中國石油天然氣全產業鏈再一次逆潮而動,數十萬干部員工全力“沖峰”,全力做好資源供應和市場服務。自全面啟動保供工作以來,在一次次寒潮的“檢驗”中,中國石油不遺余力,積極平穩應對,以央企擔當守護著萬千家庭的溫暖。
這是一場以人民為中心的溫暖保衛戰。打贏這場戰爭,是中國石油對黨和國家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對人民群眾許下的溫暖諾言。
速度
——提高政治站位,超前備戰,扛起大國重器之擔當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剛剛在北京閉幕,馬上又要迎來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
這個保供季,意義重大、任務艱巨。
中國石油作為國內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和供應企業,能否更好地完成今冬明春天然氣供應工作,保障人民群眾溫暖過冬,確保國家重大活動順利舉行,向黨和人民交上合格答卷,關鍵在行動。
戰斗提前一個冬天打響。上一個供暖季剛結束,中國石油就全面投入今冬明春的保供工作。今年4月1日,中國石油早早對今冬明春保供任務進行了安排部署。人不解甲、馬不卸鞍,為人民群眾溫暖過冬,與寒潮賽跑。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中國石油快馬加鞭。冬供開始前,僅集團層面的保供會就召開了7次,先后就貫徹落實中央領導人對冬供工作的指示精神、天然氣增產增供、極端天氣情況下應急預案等重大議題進行討論并安排任務。
9月28日,中國石油已啟動冬季天然氣保供周例會制度,保供進入緊張的備戰狀態。連續9周例會,一步步向實戰靠近。
為全面做好冬供工作,中國石油黨組成立了“集團公司冬季天然氣保供領導小組”,整體統籌協調冬供工作。從小組名單可見,8名集團黨組成員有4名在列,顯示出黨組對冬供工作的高度重視。
11月1日,中國石油在周例會基礎上又啟動了日例會,確保信息及時傳遞和決策部署高效。越來越快的節奏,凸顯了集團黨組竭盡全力保障天然氣供應、向黨和人民交出滿意答卷的決心和信心。
力度
——舉全集團之力,全線參戰,只為交一張“溫暖答卷”
打贏這場硬仗,中國石油全力以赴、志在必贏。
中國石油建立了冬季保供總體協調機制,調動協調全產業鏈聯動配合,全線發力,形成了以國產氣、進口管道氣、進口LNG、儲氣庫(群)等多元互通的資源保障體系。
國產氣,是中國石油保障人民群眾溫暖過冬的“底氣”。
勘探與生產分公司加大增產力度,提升主力氣區生產能力,千方百計增加供氣資源。三大氣區供氣量占國產氣冬季總商品量的86.6%。
從四川盆地到鄂爾多斯盆地再到塔里木盆地,山嶺、高原、平原之間,轟鳴的鉆機和奮戰的石油工人,交織出火熱的油氣生產畫面。中國石油全線打響了以保生產、保民生為目標的天然氣增產增供戰。
長慶油田承擔著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地區及陜甘寧蒙晉區域40多個大城市近4億民眾的天然氣保供重任。長慶油田5大主力氣田、23個參戰單位、8000余名采氣工人,扛起了超400億立方米的產氣任務。西南油氣田近兩周的日均工業產氣量達到了1.07億立方米,今年的天然氣產量比去年提前33天邁過300億立方米大關。塔里木油田開足馬力生產,天然氣日生產能力有望突破1億立方米,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中國石油積極籌措氣源,聚氣八方。
中國石油國際事業公司加強與進口商溝通,增強進口多元化,今冬明春進口資源量同比增加17%。中油國際勘探公司努力做好阿姆河增產增供工作,努力提升阿姆河應急供氣能力到4000萬立方米/日。
強化儲能建設,為迎接冬供大考備足“家底”。
11月24日,全國首座地下儲氣庫——大慶油田喇嘛甸油田地下儲氣庫經過升級改造,日采氣量可達100萬立方米。10月21日,中國石油相國寺儲氣庫庫存達到42.4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有力保障川渝地區和京津冀地區人民群眾的用氣需求。遼河雙6儲氣庫、新疆呼圖壁儲氣庫等相繼注氣。今年冬供期間,中國石油儲氣庫(群)預計采氣量同比增長16.3%。
今年8月,唐山LNG接收站應急調峰保障工程新建的4座LNG儲罐開始外輸供應天然氣。9月,江蘇如東LNG接收站新投用兩座儲罐,成為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噸級LNG接收基地。
為確保萬無一失,中國石油以底線思維做了充分準備,制定了極端天氣條件下的天然氣供應應急方案,明確“有保有壓”的保障思路:保合同、保民生、保重點,壓減非民非暖用氣。
盡最大能力,以最大力度,減壓自用氣。煉化企業積極研究落實燃料替代和減限方案,挖掘最大潛力,在極端寒冷條件下,確保集團公司能向社會提供盡可能多的天然氣資源。
中國石油還積極探索新路徑,利用新能源,在雄安新區及河北唐山、山東德州、天津等地推動的6個“地熱供暖”項目全部加入“保供大軍”,為當地百姓送去溫暖。
同時,中國石油加強與兄弟單位溝通銜接,實現互供互保,提升民生用氣和重點用氣保障能力。入冬以來,公司與國家管網公司保持密切溝通,利用國家管網公司的“全國一張網”,推動保供氣方互聯協同,多方攜手為人民群眾送溫暖。
精度
——以人民為中心,精耕細作,始終凸顯“民生”情懷
落子于細,做好需求側的精準管理是今冬明春天然氣保供工作的關鍵。
從頂層設計上做細。在備戰過程中,精準管理被反復提及。結構細分、客戶細分、增量細分,才能對各類用戶實現“有力保、有序用、有效控”。中國石油對各企業“日指定”計劃提出剛性要求,要求生產、儲運、銷售各環節嚴格按照“日指定”計劃運行。為做好不同客戶、不同情況下的保供工作,中國石油詳細制定了4種情形7種情景的應急預案。每一種情況下如何保?誰來保?每一步都有任務表、路線圖。
在組織架構上做細。集團公司成立了由LNG接卸、需求側管理等4個專班。每個專班分工明確,權責清晰。其中,需求側管理專班的任務是,加強市場動態跟蹤及運行監控,確保供暖季銷售量精準管控,梳理出不同用戶的需求,結合實際情況做好方案,以確保民生用氣和重點地區用氣不受影響。天然氣銷售分公司專門成立了今冬明春天然氣保供領導小組,下設7個保供工作專班,啟動周例會、日碰頭會機制,統籌推進合同執行、運行計劃、預案制定等重大工作,壓緊壓實各級責任,細化每一個流程,將責任落實到人。
在市場運行中做細。冬供開始前,天然氣銷售分公司對現有1668戶城燃客戶進行全面摸底,系統分析每家城燃客戶全年及12月、1月兩個用氣高峰月的下游用氣結構,并堅持高效對接,隨時回訪。針對北京、河北兩地冬奧會場館及周邊居民用氣需求,天然氣銷售分公司多次調研摸排,制定專門的保供預案。
為了確保極端天氣情況下居民生活、公用事業、重點單位天然氣供應和全國供氣穩定,天然氣銷售分公司精準實施“壓非保民”方案,通過各級單位提前摸底調查,精準嚴謹分析,編制完善了分情形、分時間的非居民用戶清單,制定了分區域、分管道、細化到用戶的分級減限方案。
溫度
——向著溫暖而行,不懼風雪,用一身冰甲換萬戶皆暖
為了讓千家萬戶享受“暖冬”,百萬石油人在這個冬天里化身“送暖人”,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萬千家庭。
他們是送暖人,為了萬千家庭的溫暖,堅守荒野。
11月14日22時,青海油田采氣一廠生產運行中心副主任常迪與岳母通過微信視頻連線。“小聲點,寶寶睡著了。”遠在四川的岳母將手機攝像頭轉向寶寶。看著熟睡的寶寶,剛當爸爸的常迪疲憊的雙眼泛起淚花。
由于冬供任務較緊,常迪已連續40多天沒有休息。“回家看看孩子”成為他在這個冬季的奢望。他說:“我和同事們都想回家看看,但是保障冬供的責任在肩,我們可以再堅持一下。”
他們是送暖人,為了邊疆群眾的溫暖,鏖戰風雪。
11月的天山北麓,白雪皚皚,氣溫降至零下十幾攝氏度。風雪之中,幾個紅色的“小點”在雪地里移動。這是呼圖壁儲氣庫的工作人員在冒雪工作。
呼圖壁儲氣庫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地下儲氣庫,肩負著北疆及西二線天然氣平穩供氣重任。儲氣庫工作人員按照上級生產指令“開倉放氣”,在寒潮中呵著手跺著腳工作。他們說:“只要能讓沿線居民溫暖過冬,我們受點凍沒關系。”
他們是送暖人,為了保障抗疫工作順利,向險而行。
11月的哈爾濱,滴水成冰。哈爾濱平房區因疫情實行嚴格的區域封閉和交通管制措施,一天內50個小區進入封閉管理狀態。天然氣銷售分公司哈中慶平房營業分公司25名員工,承擔起保障轄區9萬多家燃氣用戶用氣安全的重任。
10月26日,天然氣銷售甘肅分公司黨委接到一封按有紅手印的聯名請戰書。公司員工承諾在疫情之中堅守崗位,戰嚴寒、保冬供,向險而行,為全省人民溫暖過冬貢獻力量。
他們是送暖人,為了藏區人民的溫暖,翻山越嶺。
10月1日,5輛帶有寶石花標識的LNG槽車整齊地停靠在拉薩天然氣站。10月的西藏地區已進入冬季,居民用氣需求量驟增。
西藏不產一方氣,也是全國唯一尚未接入天然氣管網的地區。為保障當地群眾的供暖,天然氣銷售青海分公司十年如一日,堅持用槽車向西藏送氣。
從格爾木到拉薩,全程1000多公里。一路上,車隊要穿過可可西里無人區、翻越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中國石油的員工克服高原反應和極寒天氣的困難,冒著生命危險將一車車LNG送到拉薩,也將關懷送到了藏區人民心坎里。
他們是送暖人,為了國內同胞的溫暖,四海為家。
11月28日,中油國際管道公司中哈天然氣管道項目奇姆肯特管理處,幾名工作人員按照關鍵設備運行保障指南,及時采取極端天氣應急措施,每天4次對設備關鍵參數趨勢進行分析研判,切實保障冬供期間輸氣能力不受影響。他們說:“我們堅守在異國他鄉,任務就是讓國內同胞們溫暖過冬。”
夜幕降臨,城市亮起萬家燈火,每個居民樓亮著燈的窗口都是一幅暖意融融的畫面。城市邊界在不斷延伸,連接的不僅是地域,更是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