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燃氣下鄉、清潔取暖、清潔用氣,是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一環,也是讓民眾安全、溫暖、清潔過冬的民生工程。
但在基礎設施落后、居民經濟收入有限的農村地區,如何保障農村群眾在經濟可承受的前提下的用氣需求,背后的經濟賬還得算算。
《中國散煤綜合治理報告2020》顯示, “十四五”期間,中央清潔取暖資金需求范圍為246.6 億元-331.9億元,其中,建設補貼需求為176.6億元-214.1億元,運行補貼需求為70.0億元-117.8億元。
多位受訪人士指出,目前農村用氣仍過度依賴補貼,要想用得起、用得好,需豐富氣源供應,建立政府、企業和用戶三方協作的長效機制。
(文丨本報記者 渠沛然)
“受收入水平限制,農村居民使用燃氣取暖的意愿和支付能力有限”
“現在使用的管道天然氣與城區天然氣價格一樣,都是2.65元/立方米,因此100元燃氣費只用來做飯的話大約能使用3個多月,政府還一次性補貼266元,性價比很高。”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茶庵鄉老秦營村村民婁香蘭說。
“家里用上天然氣方便又干凈,不僅能做飯,還能取暖、洗澡,生活條件和質量比以前提高了很多。”河南省南陽市漢冢鄉三八村伍富莊村民胡守鵬說。據河南南陽藍天燃氣公司宣傳部杜建堂透露,截至今年2月,宛城區已有210多個自然村的10300多戶村民用上了天然氣。
記者此前走訪多個煤改氣村莊,村民大多對使用清潔能源表示認可。“但受收入水平限制,農村居民使用燃氣取暖的意愿和支付能力有限。相對煤炭、柴火取暖,天然氣價格偏高,尤其是在冬季采暖用氣高峰期,非計劃用氣量激增,造成燃氣使用成本加大。”某不愿具名燃氣行業人士指出。
據調查,86%的農村居民期望的取暖成本在2500元以下,超70%的農村居民期望取暖成本在2000元以下。近期也有多地爆出“村民家中壁掛爐安了不通氣”“通了用不起”的現象。
“使用燃氣后,多地戶均取暖費用比過去提高1000-2000元,在當前補貼狀況下,有11%的用戶表示無力承擔燃氣取暖成本,超過30%的用戶表示如果沒有運行補貼,將無力承擔燃氣取暖經濟成本。”某業內人士說。
“氣源充足、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地區,對燃氣價格承受能力較強,適宜大力推廣。比如川渝地區具備資源優勢,用氣方便,燃氣下鄉普及率很高,‘鎮鎮通’通氣率可達80%。”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說。
對于管網暫無法覆蓋的地區,使用LNG點供及LPG微管網優勢頗多,但未來轉換天然氣需要進行管網系統置換并更換灶具,同時LNG點供局域網建設需要配建LNG氣化站,設備運營管理要求較高,無形中增加了成本。“可以動員有條件的地區使用生物天然氣清潔供暖,增加氣源,而不必局限于管道天然氣。保護環境和增加收入一舉兩得,減輕采暖成本壓力。”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經濟師徐博說。
此外,農村房屋質量和建筑節能改造也是影響用戶用氣成本的又一大因素。有觀點認為,應推動農村建筑節能改造提升房屋保溫性。但受訪人士均表示,農村多為自建房,改造操作難度大,只能在具備條件的地區進行引導,靠政府投資改造并不現實。“燃氣下鄉還需量力而行。”徐博說。
“未來補貼終將消失,因此靠政府補貼不是燃氣下鄉的驅動力”
運行補貼對推進燃氣下鄉和農村清潔取暖工程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補貼政策直接影響著農民燃氣取暖的可承受能力,但多地補貼已經開始退坡。
以河北為例,自2017年煤改氣工程實施以來,農村居民享受三年補貼政策,給予1元/立方米的氣價補貼,每戶最高補貼氣量1200立方米,也就是每戶補貼最多不超過1200元。這項補貼由省、市、縣三級政府共同出資各承擔1/3。
據了解,煤改氣三年補貼期滿之后,省級一方將采取退坡方式(逐步減少、最終退出)繼續補貼2年,即2020年冬季采暖用氣享受的補貼退坡減少50%,2021年冬季采暖用氣享受的補貼減少至25%,之后將不再給予補助。至于市縣兩級,可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制定具體辦法。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曾表示,對于煤改氣、煤改電,中央財政大力支持,各地也積極行動,主要體現在補貼上。“前幾年中央資金主要補貼建設,去年開始,在大氣污染專項中財政部已經拿出一部分資金,給煤改氣、煤改電進行運營補貼,一些省市已經宣布了要持續補貼,不會輕易退坡。”
“補貼款項讓政府背負不小的財政壓力,未來補貼終將消失,因此靠政府補貼不是燃氣下鄉的驅動力。”陜西省燃氣設計研究院原院長郭宗華說。
郭焦鋒認為,補貼是農村清潔取暖和用氣的關鍵一環,短時間內不會輕易退出,預計還將持續7年左右,但未來將逐步退出,因此不能僅靠補貼提升燃氣普及率,應從燃氣供應鏈上降低成本。“比如降低增值稅,將增值稅從9%降至6%甚至更低,以減少供氣和用氣成本。”
“建議優化、完善燃氣門站價格政策,靈活運用市場化交易機制,
確保民生用氣門站價格總體穩定”
上述燃氣行業人士指出,用氣價格作為燃氣行業中最為重要的問題,歷來備受關注。農村燃氣市場由于地廣人稀,用戶分布零散,成本投入大,企業虧損現象普遍存在。雖然政府已制定了不少價格方面的規范性文件,但是在近年來的燃氣價格改革調整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在我國,成本監審的工作起步不久,法律的依據還不夠充分,監管的經驗還有待積累。在近期中央部署的供給側降氣價統一行動中,各省的方案差別很大。保證老百姓用得起氣,還需從源頭降本。”該人士補充說。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降低氣源成本需加大科技攻關力度,提升關鍵技術及裝備的國產化水平,并重點推進高端燃氣壁掛爐的國產化,降低終端用戶的初始投資費用。同時,建立LNG資源采購協商協調機制,避免出現多家主體競爭、哄抬價格而導致用氣價格大幅波動。同時,盡可能減少天然氣供應中間環節費用,完善成本監審機制,定期公布典型城市輸配氣價和銷售價格,建立終端用戶自主選擇氣源的途徑。
“建議優化、完善燃氣門站價格政策,靈活運用市場化交易機制,確保民生用氣門站價格總體穩定。”徐博表示。
郭宗華認為,在多方協同配合、構建監管體系、提高政策執行能力的同時,還要加強政府與公眾的雙向互動,最大限度地爭取公眾的理解、支持與配合。“燃氣下鄉,政府、企業和用戶應‘抱團’培育市場。供氣公司要看長遠,以市場培育為目的,切勿只顧眼前利益對市場造成損害。”
“當前,一些地方政府走上了兩個極端,要么放開不管讓企業自己競爭,造成‘神仙打架’;要么極端控制只允許一家燃氣公司壟斷市場。這兩種都是不健康的市場業態,二者皆不可取。”郭宗華坦言。
“地方政府在新開拓的地區,可給予燃氣企業一定的特許經營權等優惠條件,以保證偏遠地區的燃氣供應。在有條件的地區,可通過競爭推動燃氣公司開拓市場的積極性,健康有序推動燃氣下鄉。”郭宗華進一步指出。
評論 | “用得上”更要“用得起”
文 | 別凡
燃氣下鄉,說來其實并非新鮮事物。近年來,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推行的煤改氣在某種意義上可視為一種探索。今年初公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推進燃氣下鄉,支持建設安全可靠的鄉村儲氣罐站和微管網供氣系統”,燃氣肩負起了振興鄉村的重任。但總結經驗,“用得起”是決定燃氣能否在鄉村“暢行”的關鍵因素。推動燃氣下鄉,其中的經濟賬必須先算算。
相較而言,鄉村地區居民收入偏低,對用能成本更加敏感。如果僅是用來做飯,燃氣費用或許并不高。但如果同時用來取暖,費用便會陡增。有調研顯示,農村房屋保暖性較差,冬季室溫要維持在18攝氏度,每月燃氣費用可高達1500元。這比燒煤或薪柴顯然要貴得多,就算用起來再干凈、再方便,也會讓很多低收入者望而卻步。更有甚者,即使在政策推動下用上了燃氣設備,也出現了因氣價過高而棄之不用的案例,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也給燃氣下鄉政策抹了黑。
可見,燃氣下鄉絕不能“一裝了事”,保證居民“用得起”比“用得上”更加重要。
此前,補貼是煤改氣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但燃氣下鄉范圍更廣,如果仍主要依靠補貼,無疑會給財政帶來更加沉重的負擔。“磨刀不誤砍柴工”,燃氣下鄉大規模推廣之前,尋找到政府、企業、居民都滿意的方案是必需要做的功課。
一方面,因地制宜選用合適的“氣源”,提高居民用氣的性價比,而非“一刀切”使用天然氣,是降低居民用氣成本的根本途徑。如在生物質資源豐富、技術成熟的地區,生物天然氣不失為好的選擇。在偏遠的山區農村,液化石油氣也可為居民做飯帶來更多便利。另一方面,加強技術創新、設備國產化,從燃氣全產業鏈各環節降低費用,也是可選措施。此外,優化燃氣定價政策,完善成本監審機制,也是穩定鄉村用氣價格的必要之舉。
但要降低農村居民用氣成本,尤其是用氣取暖成本,要解決的難題遠不止這些。農村房屋普遍面積較大、保暖性較差,節能改造必不可少,否則燃氣表中走高的數字,不僅讓百姓吃不消,也會對燃氣資源造成巨大浪費。但就當前的農民收入水平而言,愿意自費對房屋進行節能改造的又有多少?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隨著近年來極端天氣的增多,我國冬季用電與用氣高峰疊加,且尖峰用量屢創新高,盡管我國在天然氣產量與儲備方面做足了工作,但一旦氣源緊張,氣價上升,農村用氣居民如何不受影響?
民生無小事,辦好暖人心。燃氣下鄉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其初衷在于提升鄉村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如果因為使用燃氣而給居民帶來巨大經濟負擔,無疑是本末倒置。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未來農村地區居民收入必然逐步增加,那時,使用燃氣的費用或許對農村居民來說已可以承受。但在目前,控制農村居民用氣成本,“把好事辦好”,讓農村居民用氣既“暖身”又“暖心”是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