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的成立,不僅有助于加快管網建設,提升油氣運輸能力,更能“倒逼”三大油氣公司集中精力于勘探開采,并逐步打破上游壟斷,對更好保障油氣安全、促進油氣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記者 陳其玨 ○編輯 林堅
趕在年終歲末,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管網公司)昨日終于掛牌成立。這意味著國家能源局在去年底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提出的“2019年積極推進油氣管網運營機制改革”終于取得重大進展,也標志著深化油氣體制改革邁出關鍵一步。
在業內看來,此舉不僅有助加快管網建設,提升油氣運輸能力,更能“倒逼”三大油氣公司集中精力于勘探開采,并逐步打破上游壟斷,對更好保障油氣安全、促進油氣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放開中間 吸引資本 管網建設預期提速
“這是一次宣示,表明管網改革正式落地了。”中國石油大學天然氣專家劉毅軍教授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因之前外界對此已預期了很長時間,各種猜測很多,為此有必要讓管網公司先掛牌運行,從而穩定預期、加快過渡。下一步,相關人員、運行規則、資產劃轉還要進一步到位。
記者從業內了解到,國家管網公司的籌備組基本由三大石油公司的高層構成。其中,籌備組組長由中石油集團總經理、中國石油副董事長張偉擔任。來自中石油的另外兩位籌備組成員分別是集團副總經理、股份公司總裁侯啟軍和管道公司總經理姜昌亮。
昨晚,中國石油發布公告稱:張偉因工作崗位調整,已向公司提交辭呈,辭去公司副董事長、董事職務;侯啟軍也辭去公司執行董事、總裁職務。
劉毅軍預計,通過一年時間,改革可產生效果,首先就體現在管網建設會加速,繼而涉及運行模式等方面的調整。
管網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組建獨立運營的國家管網公司,推動形成上游油氣資源多主體多渠道供應、中間統一管網高效集輸、下游銷售市場充分競爭的“X+1+X”油氣市場體系,是深化油氣體制改革和管網運營機制改革的重要一環。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研究員劉滿平看來,當前管網突出問題有兩個:一是制約了主體進入市場及管網投資,導致管網建設出現短板;二是現有管網之間的互聯互通。管網公司的成立不但是市場主體增加的問題,對整個天然氣行業來說是真正意義上的重塑。
據他介紹,到2017年底,三大油管網之間僅實現了三處互聯互通,到2018年國家能源局制定了十項互聯互通工程,加在一起也就13處。
中國城市燃氣協會執行理事長、北京燃氣集團董事長李雅蘭此前也表示,從2013、2014年提出要成立國家管網公司以來,近幾年天然氣管網建設的進度不盡如人意,制約了整個行業的發展。為此,特別希望國家管網公司成立后能統籌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標準,盡快把基礎設施的短板補上。同時,更多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讓建設成本更低。
公平開放 加大供給 上游壟斷有望打破
對國內油氣市場來說,管網獨立所帶來的另一項重大影響是推動油氣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
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董事、副總經理付少華在接受上證報采訪時表示,管網公司的成立會對天然氣產業上下游帶來重大影響,天然氣輸送和銷售將徹底解除捆綁,任何上下游企業都可向管網公司申請幫忙運輸天然氣。
“這樣,現在很多不敢進入勘探、開發、進口等行業上游的企業就有條件進入上游了,上游的競爭將更激烈,三大油壟斷的局面會逐步打破。”在付少華看來,一方面這能倒逼現有幾大油氣公司更集中于勘探開采、提升產量上;另一方面,其他主體也有望借助管網開放的契機進入勘探開采領域,從而提升我國天然氣整體生產供應能力。
而對下游企業來說,在獨立管網公司未成立前,選擇上游的余地很小,但運銷分離后,天然氣下游企業至少可在三大油間選擇,甚至如果部分LNG站獨立開放后,還可向境外資源方采購天然氣,資源可選擇的余地明顯增加。
付少華認為,部分規模大的下游企業,天然氣采購議價能力將明顯提升。但從長期看,省級管網公司或許也將逐步獨立,對不同類型下游企業的影響也將有較大差別,城市燃氣企業或將因部分大用戶獨立采購而受到沖擊,燃氣電廠、大型工商用戶或將因直供機會的出現而受益。
至于擁有較重管網資產的上游企業,付少華表示,雖然其經營利潤受到一定影響,但原有管輸收入變成了參股管網公司的投資收益,整體收入不會受到太大沖擊。除了競爭加劇外,產運銷一體的生產經營模式也要發生改變,首先就要加大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加快油氣增儲上產的步伐,在資源供應能力的競爭中不掉隊。其次,要盡早徹底改革原有一體化經營思路,通過與下游合作擴大市場份額,獲得額外利潤。最后,要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和境外采購渠道優勢,在資源獲取方面下功夫,逐步從資源生產商向資源生產和貿易商轉變。
中信建投一位化工研究員認為,盡管資產注入、資本運作、管網建設等具體業務尚未展開,但此次掛牌標志著從“三桶油時代”到“三油一網時代”的過渡已經開始。長期來看,“管網獨立”必將對中國油氣市場格局產生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