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管網公司定局(中)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張一鳴
雖然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家管網公司”)已經成立,但仍有較長時間的過渡期,短期內或不會對今冬明春的天然氣保供產生直接影響,而相關的配套制度正在同步推進,亟待提速,國家管網公司或將重塑天然氣市場格局。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由國內某機構研發的兩套與油氣市場公開透明相關的系統,上周已經通過驗收,預計將在今年春節前后試運行,并在明年正式上線,石油公司和天然氣的交易各方將把相關的數據按照要求上傳到系統中,其中的一部分數據將對外公開。
信息公開系統的上線和運營,將有利于推動油氣管網公司運行的公開透明,在一些市場分析人士看來,系統的上線只是完善監管體系中的第一步,還需要建立相關的配套監管制度,并由相關的監管機構行使監督權,而已被并入到能源局的原電監會派出機構,或將承擔起相關的監管職能。
2013年原電監會的組織機構被并入到能源局后,原來電監會的18個派出機構更名為“能監局”“能監辦”,按照不同區域對能源產業進行監管。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各個派出機構并沒有統一的監管手段,對市場的監管主要取決于派出機構自身的能力。
在原電監會任職的一位分析人士看來,電網與油氣網有很多相通之處,而電網的復雜程度、現代化水平、監管實踐遠遠走在了油氣網之前,在準入、標準、規劃、造價、成本、價格、安全、質量、環保、信息披露等方面,監管電網的經驗教訓絕大多數都可以用到油氣網上。
他告訴本報記者,雖然在現行的體制下,對電力的監管遠遠沒有達到理想水平,但對于電力的監管是最專業最深入的,要實于對煤炭、油氣的監管。而電網監管不順利的重要原因,是改革不到位,電網公司設置不科學,在規模、權力、流程和技術上都高度壟斷。
“油氣網這次獨立,值得吸取的最大教訓,就是在最初設計的時候,就有意識地避免上述弊端,形成有利的硬件條件。例如油氣管網公司的經營模式,應明確僅僅收取過網費,同時明確不允許涉及油氣的購售業務。”他說。
與電網已從規模發展進入到優化階段不同,中國的油氣管網還處在早期的發展階段,需要政策扶持。而再往下游的城市燃氣,也處在短缺階段。國家管網公司的成立或將有利于加快油氣管網建設的進程。
目前,我國油氣管網建設相對滯后。截至2018年底,我國油氣長輸管道總里程累計達到13.6萬千米。而依據《中長期油氣管網規劃》,到2020年全國油氣管網規模將達到16.9萬千米,今明兩年年均須建設油氣管道總里程1.65萬千米。
作為中國油氣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管網公司對推進改革意義重大。國家管網公司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組建獨立運營的國家管網公司,推動形成上游油氣資源多主體多渠道供應、中間統一管網高效集輸、下游銷售市場充分競爭的“X+1+X”油氣市場體系。
而隨著國家管網公司投入運營,充分競爭的上下游天然氣市場逐漸形成,將重塑市場格局,天然氣價格或將由市場決定,這意味著天然氣價格的市場化進程將在國家管網公司成立后提速。
在能源的市場化改革中,天然氣的市場化進程相對較快,從兩廣(廣東、廣西)地區的試點,到鼓勵大用戶直供氣,放開非常規天然氣和LNG(液化天然氣)價格,中國天然氣價格改革一直在穩步推進,國家油氣管網公司成立或將為下一步深化天然氣價格改革奠定條件。
國家管網公司的人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管網公司成立后,可以推動形成上游油氣資源多主體多渠道供應、中間統一管網高效集輸、下游銷售市場充分競爭的油氣市場體系,有助于形成市場化油氣價格機制,從而使油價和氣價更為合理。
未來如何界定國家油氣管網公司的保供責任,特別在擁有一些儲氣庫和LNG接收站后,國家管網公司如何避免參與到天然氣的銷售中,或將是下一步政策制定過程中亟待厘清的問題。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國家管網公司的成立牽一發而動全身,短期內“公平”高于“效率”,在制度設計過程中,應盡量明確相關各方責權利的邊界,對于過渡期內的銜接政策,應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到市場的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