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一年一度的《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在京發布。該《報告》由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自然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聯合編寫。
《報告》預計2050年前我國天然氣消費將保持增長趨勢,天然氣在我國能源革命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今年表觀消費量將達3100億立方米左右。且隨著天然氣消費市場的不斷成熟,未來工業燃料、城市燃氣、發電用氣將呈現“三足鼎立”局面。
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取得階段性進展
在天然氣生產方面,《報告》指出,2018年7月以來,各方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石油企業切實承擔油氣增儲上產主體責任,各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發揮協同保障責任,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取得階段性進展,國產氣增量連續兩年超百億立方米。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油氣勘探開發總投入約2667.6億元,同比增長20.5%。新區新領域取得突破,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深層油氣、渤海海域天然氣相繼取得一批重大發現;渤中19-6氣田天然氣和凝析油儲量均達億噸級(油當量),是京津冀周邊最大的海上凝析氣田。
據統計,2018年,全國天然氣新增探明地質儲量約8312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約3892億立方米;頁巖氣新增探明地質儲量約1247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約287億立方米;煤層氣新增探明地質儲量約為147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約41億立方米。
2018年,國內天然氣產量約為1603億立方米,同比增加123億立方米,增速8.3%。其中頁巖氣約109億立方米,煤層氣為49億立方米,煤制氣為30億立方米。
與此同時,天然氣消費快速增長。《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達到280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7.5%,日最高用氣量達10.37億立方米。分省份看,浙江、河北、河南、陜西四省的消費規模均首次超百億立方米,全國天然氣消費規模超過百億立方米的省份增至10個。
此外,基礎設施布局逐步完善,互聯互通工作持續推進。2018~2019年供暖季,“南氣北上”等互聯互通工程實現了新增供氣能力6000萬立方米/天的目標,有力保障了華北地區天然氣供應。
截至2018年底,我國天然氣干線管道總里程達7.6萬千米,一次輸氣能力達3200億立方米/年。2018~2019年供暖季前,上游供氣企業已建儲氣能力約14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約17億立方米。其中,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約87億立方米,LNG儲罐罐容約53億立方米。國內LNG接收站最大接收能力超過9000萬噸/年,用氣高峰期LNG接收站最大限度地發揮供氣能力,調動了企業保供積極性。
天然氣行業“快速發展期”和“改革陣痛期”雙期疊加
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當前,加快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構建多元進口體系等部署周密,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逐步完善,油氣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我國天然氣行業發展迎來了戰略機遇。
在此背景下,《報告》強調,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還任重道遠,行業發展不協調不充分的問題依舊突出,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等方面仍然面臨挑戰的現狀亦不容忽視。 首先,天然氣進口量持續攀升給能源安全保障帶來壓力。2007~2018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長190.7億立方米,天然氣產量年均增長82.8億立方米,供應缺口不斷擴大,天然氣進口量年均增長達107.9億立方米。特別是2014年國際油價下降,導致國內勘探開發投入降低,更多需要依靠進口滿足消費。
其次,生態保護對天然氣高質量發展提出更高要求。油氣資源富集區與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客觀上空間疊置,加之當前法規政策缺乏對環境敏感區內生產建設活動分級管控、分類施策的細化規定,環境敏感區內油氣生產建設活動受到限制。
再者,儲氣能力不足、市場機制不順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兩大短板。隨著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的加快推進和儲氣調峰領域政策文件的陸續出臺,儲氣設施建設開始集中發力,但受制于地下儲氣庫和LNG儲罐較長的建設周期,預計儲氣能力按期達標存在較大壓力。隨著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開,天然氣行業“快速發展期”和“改革陣痛期”雙期疊加,加之配套政策不完善,上中下游市場主體博弈日趨激烈。
謀劃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重大布局
“今年《報告》一個很大的特點是系統謀劃了天然氣產供銷儲體系建設的一些重要問題和布局。”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司長顧駿總結稱。
記者注意到,在“謀劃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重大布局”這一部分,《報告》從上游增產和多元化保障體系建設兩部分入手進行了闡述。
其中,在上游增產方面,《報告》列舉了全力打造四川盆地天然氣生產基地,全力打造鄂爾多斯盆地、新疆地區天然氣主產區,全力打造海上天然氣生產基地,力爭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全面開花”四項措施。
在多元化保障體系建設方面,《報告》要求加快區域地下儲氣庫群建設,全力打造環渤海天然氣供應保障體系,有序發展替代能源,合理布局進口氣源和通道。
此外,在完善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配套政策方面,《報告》還給出了加大增儲上產政策支持力度、深化油氣體制改革、加大科技攻關力度、改善資源開發地的營商環境、合理優化用氣結構和推動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六大建議。
在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看來,建設產供儲銷體系和大力提升勘探開發能力抓住了油氣生產和消費的本質性內涵。“接下來,一方面要堅定天然氣作為主體能源的戰略定位,立足國內,增儲上產。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快實施補短板工程,統籌推進天然氣管網、地下儲氣庫、應急儲氣和調峰設施等項目建設,加強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切實推進天然氣高質量發展。”他強調。
權威聲音
王一鳴:三大舉措力補天然氣領域短板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強調,天然氣領域部分短板仍然很“短”的現實不能回避。如上游勘探開發仍有“卡脖子”技術亟待突破、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過快攀升使得供應安全風險明顯加劇、儲氣設施建設滯后于需求增長造成儲氣能力顯著不足、市場機制不順導致終端用戶氣價過高等問題依然突出。
為此,在戰略對策上,一要深化油氣體制機制改革,上游探索形成有利于多元社會主體長期進入、有序競爭的市場機制;中游加快設立國家油氣管網公司,統籌基礎設施建設,降低天然氣中間環節成本;下游繼續推動市場化和價格改革,打通“最后一公里”,切實降低企業用氣成本。二要加強政策措施配套,繼續研究推出有利于天然氣增儲上產的財政、稅收、金融、科技和產業支持政策;建立天然氣勘探開發及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耕地保護、生態紅線劃定的協調機制,保障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的順利實施。三要繼續加大對外開放,在注重“走出去”的同時,也應高度重視“引進來”,形成開放條件下的中國油氣領域對外合作新局面。
張玉清:上游主體要加快推進多元化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張玉清認為,全球LNG供需比較寬松,為我國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擴大天然氣的進口創造了非常好的機遇。
張玉清表示,目前天然氣產業高質量發展最大的短板就是儲氣調控能力不足,國際上稍有風吹草動,便會對國內造成重大影響,特別是在冬季。另外,上游供應主體少也是一大短板,上游競爭需有更多的主體參與。因此,不光科技需要創新,體制機制、管理更要創新,這樣才能使成本降下來。降成本更是需要各方的努力,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
張應紅:加大勘探投入推進增儲上產
自然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應紅表示,在加大勘探投入方面,自然資源部已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有些區塊由于地質勘察投入沒有達到法定標準,礦權占用時間過長,再延續則會導致投入不夠,所以要按照規定比例進行退出。在這方面,這兩年已強制退出了約100萬平方千米的區塊面積。另一方面是采取競爭性出讓,目前在試點探索之中。接下來,自然資源部會進一步推進三大油企的退出,擴大市場競爭性出讓范圍,讓更多主體進入上游領域。同時,在礦權管理方面,促進三大油企內部的礦權流轉。
張應紅同時坦言,目前劃定的生態保護區域和油氣區塊有一些重疊,這就需要思考如何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釋放產能。
郝芳:加強人才儲備和科技創新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郝芳表示,確保我國天然氣高質量發展,需要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創新,最基本的是加大天然氣勘探力度,核心是解決增儲上產問題。
郝芳同時指出,我國石油天然氣地質條件是最復雜的地區之一,也是勘探開發成本最高的地區之一,從遠景資源量變成現實儲量和產量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我國油氣資源面臨品位劣質化越來越明顯的趨勢,使得我國勘探開發難度和經濟投入都很巨大,希望社會各界能夠理解我國的石油行業、石油精神,我國石油行業、石油高校和相關企業都非常努力,都為盡快增儲上產做了大量工作。
站在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角度,郝芳認為,高校特別是石油高校要加強人才儲備和科技創新,調整學科專業布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肩負起國家天然氣高質量發展和能源轉型升級的重任。
郝芳表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這方面已經做好了準備,有充分信心通過人才培養質量和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和企業一起為我國天然氣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