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提振有限
引發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在全球范圍內造成“冷冬”現象的拉尼娜確實曾在全球天然氣價格走勢中扮演過決定性角色。
資料顯示,1998年~2000年,拉尼娜現象的發生一度導致美國和加拿大大部分地區氣溫偏低,并給供給施壓,最終造成了當地天然氣價格飛漲;2007年3月~2009年4月,全球范圍內蔓延加劇的拉尼娜現象,則使天然氣現貨價格從2007年3月至2008年7月初上漲58%。
然而卓創資訊天然氣行業分析師劉廣彬卻不建議過度夸張拉尼娜現象對天然氣價格的提振作用。他強調,天氣因素只是天然氣價格重要的參考指標而非決定性指標,具有短時性的特征,這對天然氣價格全年走勢的評估參考意義不大。
何況,市場指出,盡管美國氣候預測中心預計今年秋季和冬季出現拉尼娜現象的可能性為75%、澳大利亞氣象局的預計為50%,但業內天氣分析師表示,今冬拉尼娜現象的威力有限。
供給矛盾更突出
劉廣彬認為,談天然氣價格,復雜的供給面平衡問題更值得關注。劉廣彬進一步表示,與國際原油市場格局基本相似,國際天然氣市場如今也面臨供大于求的局面。
劉廣彬分析說,一方面,全球經濟下滑帶來天然氣需求量的減少;另一方面,地緣政治以及以澳大利亞為代表的、新發現的天然氣資源不斷被開發又加大了全球天然氣的供給量。
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9月,美國頁巖油井開始持續恢復。美國油服貝克休斯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23日當周,美國石油鉆井平臺增加2座至418座,刷新7個月高位;過去17周美國原油鉆井平臺有15周錄得上漲,且總共增加102座;美國天然氣鉆井平臺增加3座至92座。
澳大利亞天然氣開采雖是后起之秀,但其產業發展驚人,2015年澳大利亞天然氣出口量達2940萬噸,同比增長26%,超過馬來西亞位居世界第二。據預測,到2018年澳大利亞出口量有望達到8700萬噸,并取代卡塔爾成為全球第一。不過,由于天然氣有替代傳統煤炭消費的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天然氣需求量,部分解決了全球天然氣供需面面臨的問題。
另外,劉廣彬還補充道,由于前期天然氣價格的持續低位徘徊,出于成本考量,部分天然氣開采商選擇暫緩天然氣新項目開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天然氣供大于求的壓力。
資料顯示,UGL和INPEX合運營的Ichthys液化天然氣項目,今年因為各方超出預算而停滯不前;殼牌也因過低的天然氣價格叫停了他們天然氣船項目(BrownFLNG);英國石油公司(BP)近期宣布決定放棄在澳大利亞灣的深海石油和天然氣開采項目。
但總體而言,劉廣彬表示,業內預計國際天然氣價格在今年底乃至明年全年仍會維持低迷局面。 來源:新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