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煤制天然氣優勢
煤制天然氣節能減排優勢
低碳發展已成為新一輪國際經濟增長點和競爭焦點,其核心是建立高能效、低排放的發展模式。與煤制油、煤制甲醇相比,煤制天然氣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最具有優勢,因此,發展煤制天然氣產業是最有利于減排目標的實現,符合現代煤化工發展的要求。
煤制天然氣高能效優勢
煤作為能源,利用路線主要有直接燃燒發電、轉化制油、制天然氣、制甲醇、制烯烴等技術,其中煤制天然氣效率最高,理論上可超過60%。因此,從綜合能源利用效率看,煤用于轉化成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是最高效節能的。
2.煤制氣項目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煤制天然氣產業呈現過度和無序發展的現象,國家能源局[2015]69號文件《關于規范煤制燃料示范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在深入評估已建示范項目經驗和問題的基礎上,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嚴格準入、穩步推進煤制燃料產業化示范,主要任務是圍繞能效、環保、節水及技術裝備自主化等內容開展產業化工程示范,要求堅持“示范先行、量水而行”的基本原則,但是目前尚未出臺具體產業政策及設計規范,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氣化技術的選型問題
氣化技術的可靠性直接影響煤制天然氣項目的安全穩定運行和公司效益,煤氣化是煤制天然氣核心技術。各種煤氣化技術各自有優缺點,不存在一種“萬能”的煤氣化技術。氣化技術的選擇取決于原料煤的性質及產品方案。表3列出了在建或擬建煤制天然氣項目所選煤質與氣化技術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碎煤加壓氣化技術在煤制天然氣工廠中應用比較普遍,其優點主要體現在適應煤種廣泛、投資成本低、能效高、原料氣中甲烷含量高、副產酚和油品、國產化率100%,按照單條生產線10億m3/a照單條生產能力,其投資水平是目前所有煤制氣化技術中最低的;缺點是以粒徑5~50mm塊煤為原料,粒徑小于5mm粉煤無法消耗、蒸汽分解率低,含酚廢水處理量大,環保壓力大、單臺爐處理能力偏小。
水資源問題
與其他能源化工產品相比較,煤制天然氣項目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水資源利用率都是最高的,但由于其規模巨大,因而用水量也是巨大的。一個年產40億m3的煤制天然氣項目用水量約2000萬t/a。這對煤炭資源豐富的西部缺水地區來說難度較大。煤制天然氣項目最大的耗水裝置是循環冷卻水系統,其次是生產用水、跑冒滴漏、化驗、生活、綠化等用水無法回收。
因此,煤制天然氣工廠節約用水的關鍵是節約循環冷卻水耗水量。循環冷卻水最主要和有效的節水措施是采用閉式循環水和多采用空冷器等措施;同時,煤礦疏干水、城市污水和中水進行回用、完善設計、優化技術以及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等措施進行節水,已成為滿足大型的現代化工業產業的發展趨勢。
經濟效益問題
首先,我國煤制天然氣產業發展受國際能源結構變化,特別是未來石油價格長期在低位徘徊等影響,其經濟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將受到嚴重削弱。油價下跌將間接導致天然氣價格在未來出現下調趨勢。2014年6月份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整體下滑趨勢嚴重,未來回調空間有限。加上天然氣進口量的逐步攀升,將進一步加劇我國天然氣市場競爭,市場同質競爭沖擊加大。
其次,國家對煤制天然氣項目環保要求和成本投資要求逐步加大。國家已明文規定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標,及廢水實現“零排放”,環保要求比以往更為嚴格,項目環保設備設施投資占比加大,從目前已投產的煤制天然氣示范項目看,未來面臨的環保壓力巨大,企業的經濟效益堪憂。再次,天然氣增氣量和存氣量實現價格并軌機制終將成為事實,增量氣與存量氣的并軌,使得市場公平度提升,削弱了天然氣市場的競爭優勢;直供用戶門站價格的放開,將顯著提升下游大用戶在市場交易中的話語權,勢必造成供氣企業進一步降低制氣成本,維持企業生存。
隨著2013年底中緬天然氣管道的投運,中俄進口天然氣大單的簽訂,以及沿海進口接收站逐步投運,進口天然氣資源將大為豐富,與此同時,中國整體經濟增速放緩,天然氣需求增速隨之下降。可以預見,未來將出現各種氣源充分競爭的局面,煤制天然氣的競爭較為激烈。 來源:江蘇燃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