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油供給在短期內對價格變化很不敏感
目前,世界原油的主要來源是陸上、海上、頁巖和油砂。這些資源種類品質差異很大,但從行業總體來看,供給在短期內對價格變化很不敏感,缺乏彈性。這是因為石油勘探開發在投資上具有高固定成本、低可變成本的特點,也就是說,在石油項目中,前期投入和啟動生產的投資額度要求很高,而維持開采的費用則相對低很多,事實上,二者幾乎不成比例。因此,石油生產成本曲線表現出隨著產量增加在較長時間內穩定降低的特點。石油企業的最佳策略一般是盡可能地保持產量最大化,而且即使在出現銷售困難的時候,只要銷售價格高于邊際生產成本,生產者仍會保持產出量不變,而不是減產或停產。
對于這一點,2015年1月13日,加拿大最大的油砂生產公司——加拿大自然資源有限公司(Canadian Natural Resources)首席財務官科里·比伯(Corey Bieber)就曾向《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表示,“很多成本是固定投資,增加產量并不意味著需要增加相應比例的員工。只要有效地管理投入和產出,便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這段話清晰地解釋了為什么即使當前油價出現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最大的跌幅,而產量不減反增。在石油供給來源中,只有占到全球產量40%的OPEC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減產,其他非OPEC國家或者諸多企業協調減產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中都不具有可行性,以增產最多的美國來看,美國國內有數千家石油生產企業,集中組織協調這些企業減產保價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再要求更多國家加入減產行列更加不可能。這就意味著,如果OPEC國家為了保價而限產,在其先行采取減產行動后,如果價格上升了,非OPEC國家不僅可以不減產,而且可以通過繼續增產獲取好處,價格會繼續承壓,OPEC國家不僅換不來收入的增加,而且其市場份額還將受到侵蝕,尤其是通常作為最后市場調節者的沙特,清醒地意識到了這種可能的局面,因此,它吸取了20世紀80年代的教訓,強烈拒絕減產。
二、天然氣價格大幅下跌,區域價差縮小
受供應增加、需求增速放緩以及油價下跌等因素的綜合影響,2015年,北美、歐洲、亞洲三大天然氣市場價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價差縮小。
2015年,受供需寬松影響,美國Henry Hub年均價格為2.62美元/百萬英熱單位,跌幅接近40%;以英國NBP價格為代表的歐洲天然氣年均價為6.62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下跌14%;以日本LNG進口平均價格為代表的亞洲天然氣平均價格為10.6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同比下降34.4%。同時,受全球市場供應寬松影響,全球LNG現貨價格出現了大幅下跌,日本、法國、印度LNG現貨價格跌幅均接近或超過了30%。LNG市場供大于求和現貨價格下滑,使鎖定價格的長期貿易合同價格失去了競爭優勢,為規避風險,中短期和現貨貿易比例大幅增加。
三、印度和東盟成煤炭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
在發達經濟體方面,煤炭市場早已衰退為夕陽產業。在美國,在現有煤炭產業中的設施被淘汰之前將不會有新的投資進入。據IEA預測,到2020年美國發電量中煤炭所占的比例將會低于35%,從而創下40多年來的最低值。豐富的頁巖氣資源、可再生能源以及嚴格的環境法案對煤炭的需求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在歐洲,目前的煤炭產業在碳交易體系下仍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是隨著整體能源需求的下滑以及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增長,煤炭需求的萎縮仍不可避免。
最后,在發展中國家方面,印度和東盟已成為煤炭需求增長的最主要動力。目前印度已經是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仍對煤炭具有強烈需求的國家。由于印度目前發電量不足,無法滿足全部居民生活用電和工業用電,這就嚴重影響了其經濟社會發展。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印度政府計劃大力發展電力產業,煤炭作為成本最低的一次能源受到了其青睞,這樣,煤炭產業在印度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主要東盟成員如印度尼西亞、越南以及菲律賓也面臨著類似的情況。雖然印度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煤炭消費國和第一大熱煤進口國,但由于能源密集型產業在其國民經濟體系中所占份額過小,因此難以像中國之前那樣提升整個煤炭市場的需求水平,也難以填補中國煤炭需求下降后的巨大缺口。
四、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心向發展國家轉移
與傳統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可再生能源無論是生產端還是消費端的地理分布都開始轉向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中,雖然可再生能源已經占其新增發電量的全部,但這一增速并不快,僅能貢獻全球1/3左右的增長率。
在需求增長緩慢的情況下,OECD國家已經開始轉變其長期能源政策,逐漸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發展刺激計劃的高水平。作為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可再生能源市場,歐盟的年度增長已經出現了下降。美國作為第三大市場,雖然在天然氣價格下行期間可再生能源市場依然保持了很高的活躍度,但也面臨著政策不確定性風險。在日本,能源供應緊張的局面促使光伏太陽能迅速發展,但在并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仍使其可再生能源產量在本年度出現了下降。
而在發展中國家中,僅中國就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增長做出了40%的貢獻,是目前英國總發電量的三倍多。據IEA預測,中國在2020年前對可再生能源的新增投資將占世界總額的1/3左右。中國巨大的電力需求、環境壓力以及強烈的政策偏好是這一預期較為樂觀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的電力系統改革也會使可再生能源在整個電力系統中的地位更加重要,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都有望實現快速發展。水電項目雖然增速緩慢,但其累計的新增水力發電量已與目前澳大利亞的總發電量相近。
五、去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占全球51.8%
世界風能協會的初步統計顯示,2015年全球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再創新高,全球新增風電裝機達63691兆瓦。2015年,全球風電裝機容量同比增長17.2%,比2014年16.4%的增速還要高。在風電裝機容量最大的15個國家中,巴西、波蘭、中國的風電裝機容量2011年末以來增速最快。
2015年,風電增量最大的國家是中國,2015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為32970兆瓦,占全球增量的51.8%。2015年美國風電裝機容量增長了8598兆瓦,增速創2012年以來新高。化石能源價格低迷對美國風電發展并沒有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德國風電發展受政策調整預期影響,2015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為4919兆瓦,風力發電占德國電力消費的比重達到13%。2015年巴西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為2754兆瓦,居全球第四位,排名與2014年持平。2015年,印度風電新增裝機容量2294兆瓦。從裝機總量看,印度2015年超過西班牙位居全球第四位。加拿大、波蘭和土耳其的風電裝機總量也躍居全球前列。最令人失望的是,西班牙2015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為零。以往從來沒有哪個風電發展領先的國家遭遇這樣的停滯。 來源:和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