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集團首席執行官戴德立表示,“在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持續低迷之際,重要的是不僅要適應當前的嚴峻形勢,還要為接下來的一系列挑戰做好準備。能源業是一個長周期行業,我們需要從長遠角度來思考我們所處的能源格局將會如何演變。”
“本年度的《展望》表明,全世界對能源供應的需求將繼續增長,但能源供應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對碳密集型燃料的需求將越來越少。盡管如此,為實現國際碳排放的限制目標,仍有必要采取進一步的政策行動。”
盡管其他能源形式增長迅速,但《展望》預測從目前到2035年,化石燃料仍將是主要的能源形式,將滿足60%的能源需求預計增量,并占2035年世界能源供應總量的近80%。
天然氣將成為增長最快的化石燃料,年增長率為1.8%。石油將以每年0.9%的速度穩步增長,但其在能源結構中的份額將繼續走低。煤炭增長預計將大幅放緩,到2035年其在能源結構中的份額將滑落至歷史低點,占比或不到25%,是自工業革命以來最低的占比。而天然氣將取代煤炭成為第二大燃料源。
非化石燃料的增長預計將超過去年《展望》的預期。包括生物燃料在內的可再生能源預計年增速將達到6.6%左右,其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將從目前的3%增至2035年的9%。
BP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認為,“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將需要更多的能源以支持更活躍的社會經濟活動。預計未來20年,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增長。”
收入和人口是能源需求不斷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到2035年,世界人口預計將接近88億,這意味著需要為15億新增人口提供能源。同一時期,全球GDP預計將增長一倍以上,而中國和印度將一起貢獻一半的全球GDP增量。
“由于中國經濟正在朝著更加可持續的增長模式不斷改革,中國的能源需求增長將大幅放緩,從而將嚴重抑制全球煤炭的需求——其增速將不及過去20年的五分之一。”戴思攀解釋道,“世界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這從人們消費能源的類型和方式中可見一斑。”
超過一半的全球能源消費增量將被用于發電,此部分增量主要來自那些大部分人口缺乏足夠電力供應的地區。
發電行業是各類燃料爭相競爭的行業。隨著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發電逐漸取代傳統的火力發電,發電行業將在燃料結構的演變中發揮重要作用。可再生能源發電有望占預期發電增長量的逾三分之一。
新興經濟體的強勁增長將推高石油需求,中國和印度占世界需求增長量的一半以上,而全球汽車數量將翻一番。
《展望》指出,未來20年,碳排放增長速度預計將比過去二十年減少一半,年增幅從2.1%降至0.9%。碳排放增速急劇下滑反映了能源效率的更快改進和能源碳強度的降低,這兩種原因的重要性幾乎相等。
《展望》預測,到2035年中國將占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25%。隨著中國能源結構的持續演變,中國的單位產值能耗將下降46%。
“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對BP的重要性不言而喻,”BP中國區總裁楊恒明強調,“BP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領先的行業技術,我們致力于作為中國值得信賴的能源合作伙伴,支持實現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匯能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