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下半年這場下跌源于全球原油供應充足、美國原油庫存高企、主要產油國堅持不減產、世界經濟整體疲軟等因素,而這場斷崖式暴跌一直持續至今。國際油價的暴跌給所有上游業務較重的石油企業都帶來了嚴重的打擊。不過,在這場“能源危機”中,也有偷著樂的,那就是天然氣生產企業——盡管它也受到了油價下跌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似乎并未阻滯其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的步伐。
國際能源署預計,未來五年全球天然氣需求年均增長率將達到2。7%,其中來自中國的需求將從2011年的1300億立方米增至2730億立方米,占據全球需求增量的1/4,這將使得中國成為排在美國和俄羅斯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
產油大國很受傷,為什么?
作為非洲第一產油大國,尼日利亞卻在經歷一場非常嚴重的油荒。持續不斷的國際油價下跌,受傷的不僅僅是上游生產企業,還有產油大國。尼日利亞作為非洲的第一產油大國,石油一直是其非常重要的支柱產業,可目前的尼日利亞卻正在經歷一場非常嚴重的油荒。
有分析認為這種現象是由于近期油價下跌,加油站利潤下跌進而囤積汽油而造成的,在阿布賈市內已經有不少油站關門歇業。但油站負責人卻否認這種說法,負責人表示,所有問題都是由于油料供應不足造成的。所有問題都來自于尼日利亞的煉化產品只能滿足國內需求的25%,另外75%則需要進口。
筆者分析認為,油價下跌將會是石油進口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刺激因素,并改善石油消費國的貿易收支。而油價下跌同時也將嚴重打擊石油生產國,委內瑞拉、俄羅斯和伊朗面臨的局面尤其嚴峻。
從資料顯示分析,2015年油價超過每桶100美元時,才能有效平衡主要產油國預算。而對于委內瑞拉這樣的財政困難國家,則要至少每桶115美元,伊朗由于仍未放棄發展核武器,對國民仍有高額的油氣補貼,則需要131美元每桶。俄羅斯由于克里米亞與烏克蘭的問題而受到來自歐洲和西方世界的經濟制裁,需要每桶107美元才能應對財政預算。而利比亞2015年則將面臨最大財政缺口,達315億美元。
天然氣趁機“上位”,博取頭彩?隨著非常規天然氣開采成本的不斷下降,天然氣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中期天然氣市場報告》認為,伴隨著中國和美國的需求增長,未來5年全球天然氣需求將比2011年增長17%。從整體的市場環境看,天然氣正呈現供需兩旺的態勢。
筆者認為,頁巖氣革命帶來的是全球能源的調整,全球天然氣價格進入到下降通道,這對于全球能源類大宗商品價格將起到平抑作用。首先受到沖擊的就是煤炭,作為清潔能源,天然氣對煤炭具有明顯的替代作用。筆者認為,未來10年全美可能會有1/3的煤炭將被天然氣所替代。雖然目前國際油價下跌,天然氣的經濟性逐漸變得并不明顯,但從長遠來看,隨著非常規天然氣的大量開采,不僅天然氣價格將持續低位徘徊,煤炭、石油等能源類大宗商品的價格也將持續被抑制。
這將使得中國成為排在美國和俄羅斯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
此外,IEA出,除了中國,美國的天然氣需求和供應將呈現雙向增長。預計到2017年美國天然氣需求將增長13%,至7790億立方米,天然氣總產出將從2012年的7221億立方米增長至7690億立方米,并取代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天然氣供應國。這不但使美國從全球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轉變為潛在的出口國,而且降低了其對昂貴原油的依賴。IEA同時預計,天然氣可能在2017年取代煤炭,成為美國發電業最大的燃料來源。
根據世界能源展望預計報告,到2030年天然氣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將從當前的23。8%提高到28%,超過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 來源:搜狐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