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快報》報道,廣州階梯氣價終于塵埃落定,將于1月1日正式實施。相較今年10月下旬召開聽證會時的兩套方案,最終方案最大的變化就是居民第一檔用氣量從兩套方案的約250立方米/年,大幅提升至每年320立方米/年,聽證代表“為民爭氣”終于得到了滿意回應。
就最終方案與聽證方案相比,聽證會的確發揮了“聽證”的本來作用。在一片聽證會淪為“聽漲會”的氛圍中,階梯氣價方案能突破“二選一”的聽證套路,在階梯氣量、氣價動態調整機制等方面做出調整,恢復聽證會的本來面目,值得給予掌聲。
但“聽漲會”的隱憂是否就此煙消云散?顯然不是這么樂觀。僅就階梯氣價聽證而言,最終方案與聽證方案之間區別如此之大,從一方面來說是決策順應民意,從另一方面來看正好反映出起初的聽證方案不夠科學。250立方米的用氣量,不僅相比于其他一線城市,就是鄰近的佛山都不如。就此而言,基礎用氣量從250立方米提升到320米,看似“大氣”,但這樣的“大氣”難道不是一開始就該有的嗎?在正常的聽證里,這樣的巨大調整,本來就不該出現。
聽證會上有代表“為民爭氣”,當然不錯,但指望聽證代表在聽證階段對方案進行優化提升,顯然不太現實。方案是既定的,漲價是必然的,聽證代表所能爭取的無非是漲多漲少,這樣畫地為牢式的聽證怎會不產生“聽漲會”的結果呢?
顯然,正因為用氣量是明顯不合理的,所以決策調整起來也是毫不含糊,但在更為核心的問題上,仍舊是諱莫如深。譬如聽證代表所關心的燃氣企業購氣成本核算,迄今仍未看到一份詳細的說明,而公開燃氣企業購氣成本是推行階梯氣價的最根本的一步。在以往的出租車、水價、電價等聽證會上,同樣遭遇過這類問題,而結果往往是不了了之。
再如代表質疑市場氣價降幅較大,而廣州氣價卻紋絲不動,相關部門表示是倉儲成本、運輸成本、氣化成本過高,實際上價格與成本已出現倒掛現象。問題在于,且不問價格與成本出現倒掛是否經得住檢驗,如果是煤氣公司經營不善,消費者難道還要為其所有的成本埋單?公共事業保本微利是不錯,但想要在所有時候旱澇保收,未免想得太過美好。
實際上,聽證會所發揮的只是聽取公眾意見的作用,雖是公共事業收費價格調整的必經程序,但聽證能否對決策產生影響,不在于聽證本身,而在于決策。換言之,聽證只有建議權而無決定權,聽證會無論是一邊倒的贊成還是一邊倒的反對,對于決策所能產生的影響,都是模棱兩可的。
所以,指望一場聽證會能改變不合理的價格方案,頗有些一廂情愿的味道。聽證會所能發揮的作用,無非是核心議題拋出,從而有望在根本上對漲價方案本身形成制約。而輿論著眼于聽證會對于聽證方案的大幅度調整,卻未免漏掉聽證中最為核心的那些東西:燃氣公司的成本核算,氣價不隨市場降低的理由,階梯氣價的效果評估等等。這些,才是聽證會和后聽證時代最應該關注的。 來源: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