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國境內段開工無疑有重大意義,對保障能源安全,改善能源消費結構都有積極作用。”中國社科院世界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徐小杰告訴中國電力報記者。
徐小杰認為,中國能源發展的趨勢總體向清潔方向發展,過去那種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之下的發展方式,不是非常清潔的發展方式,所以今后能源就應走向清潔化,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方向。
中俄能源合作提速前行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國境內段和俄羅斯境內段分別開工,意味著中俄雙方互信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也說明整個項目在細節性問題上得到具體推進。”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說,這也反映了我國政府對未來天然氣市場的信心。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國境內段起自黑龍江省黑河市中俄邊境,止于上海市,途經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等9省市區,擬新建管道3170千米,并行利用已建管道1800千米,配套建設地下儲氣庫。中 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俄羅斯境內段“西伯利亞力量”管道已于去年9月1日開工建設。
目前,我國人均天然氣消費量和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均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巨大的市場增長潛力和增長速度已經引起了世界關注。根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預測,203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將超過4500億立方米,進口量超過1800億立方米。
作為中國友好近鄰的俄羅斯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石油產量和天然氣產量均居世界第二,能源產品在其GDP中的比重占40%。分析顯示,預計到2030年前,俄天然氣年開采量將達到8800億立方米至9400億立方米。
記者從中石油了解到,中國境內段開工后,計劃2015年12月完成1422毫米管道試驗段工程,2018年完成黑河—長嶺段干線和長嶺—長春聯絡線建設并投產進氣。
根據市場初步調研結果,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將向東北、環渤海和長三角區域供氣,將有效緩解東北地區天然氣短缺,改善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現狀,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能源結構調整。
供需相契,中俄兩國在能源合作上越走越近。特別是近兩年,在兩國領導人親自推動和大力支持下,中俄關系大踏步發 展,兩國能源合作也在提速前行。
2014年5月,中石油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簽署《中俄東線管道供氣購銷合同》,俄羅斯將每年向中國輸送天然氣380億立方米。
相關油氣合作重大協議的簽署,使中俄能源合作提速前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澤認為,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實施,對于兩國而言都有多方面的深遠影響。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國境內段開工,是中俄能源合作的一件大事。它預示著雙方簽署的這筆“世紀大單”正在按照商定的路線圖穩步向前推進,這個項目的實施有利于中俄實現互利共贏。
有助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改善
“對中國經濟而言,這有助于改變我國天然氣消費格局,以及中國東北重工業轉型升級,接替大慶油田、吉林油田和遼河油田的產能,改善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特別是東北三省老工業區將獲得天然氣化工原料,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隨著城市天然氣管道配套設施建設,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居民日常生活將用上清潔環保的天然氣,未來東北的天更藍、水更清。”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國際石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龐昌偉表示。
隨著中國城鎮化加速推進,傳統發 展方式帶來的資源能源緊缺、環境約束加劇、碳排放增長過快等問題在城市集中體現,交通堵塞、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城市病”在全國各地蔓延。
“病根”直指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傳統能源消費結構,天然氣以其清潔、高效等優勢成為優化能源結構的一劑“良藥”。來自俄羅斯的進口天然氣將成為滿足國內天然氣消費需求的有益補充。
根據初步設計,項目投產后,每年380億立方米天然氣,將優先供應給環境治理迫切的京津冀、市場承受能力較高的長三角和管道沿線東北地區,滿足我國能源消費增長、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等需求。
380億立方米天然氣不但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而且是更為清潔綠色的動力。與煤炭相比,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進口天然氣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2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46萬噸、粉塵排放量84萬噸,可使天然氣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提高一個百分點以上。中俄東線天然氣的引進對提升我國東部地區清潔能源供應量,改善我國大氣環境、治理城市霧霾、實現節能減排,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來源: 中電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