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國已經獲得路條的煤制氣項目共12個,分布在內蒙古、新疆、遼寧、山西等省份,合計年產能已經高達811億立方米,而又以內蒙古和新疆最為集中。在眾多有意發展煤制氣的省份中,內蒙古走在了前面,已經有大唐克什克騰旗和匯能伊金霍洛旗兩個項目建成投產。據悉,大唐煤制氣項目日產天然氣200萬立方米左右,是北京天然氣消費的重要供應源。
近日鄂爾多斯(12.00, 0.93, 8.40%)市公布了煤制氣項目進展情況,總投資已達1814.73億元,今年前5月完成投資4.18億元。另外,外地資本涉足內蒙古煤制氣項目是一大看點。目前,中海油、河北建投和北京控股聯合出資的煤制氣項目正抓緊推進,年產量將達120億立方米。天津也在力推渤化內蒙古能源化工基地項目,山東能源集團也計劃在鄂爾多斯投資煤制氣項目。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還有60多個煤制氣項目待批復,若全部投產,預計總產能將超過2600億立方米/年。國家能源局2014年發布《關于規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產業科學有序發展的通知》明確要求遏制煤制氣盲目發展的勢頭,要求各地申報的示范項目能源轉化效率、能耗、水耗、排放等指標必須達到準入值。
根據《“十二五”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規定的煤制氣示范項目先進值目標,項目能效要不低于60%,每生產1000立方米天然氣,煤耗不超過2噸,水耗不超過5噸。以此計算,一家年生產能力為40億立方米的煤制氣企業,在理想狀態下,全年要消耗800萬噸煤,2000萬噸水。巨大的水耗是制約煤化工產業發展的最大問題,而煤化工產業又主要集中在富煤缺水的地區,圍繞煤化工的爭論和技術創新也集中于此。伴隨著煤制氣產業的發展,業界也開始爭論。一方觀點認為,在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條件下,煤制天然氣對于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減少煤炭分散燃燒造成的環境污染,緩解能源對外依存度都有重要意義。而另一方觀點則認為,煤制氣是高煤耗、高水耗項目,如果目前的煤制氣項目都上了,對于煤的消耗將十分巨大。從國家能源戰略安全角度看,我國還是應該多從國外獲取天然氣資源。煤制氣要示范成功后再鋪開,這樣才有利于項目的安穩長遠運行。通過技術進步實現零排放并非不可能,企業對于減排技術的探索值得鼓勵,但仍然有待大規模產業應用的檢驗。有專家建議國家應當重視煤制氣環保補償問題,像補貼電廠脫硫脫硝一樣,補貼煤制氣產業環保技術創新。來源:新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