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認真研究市場規模
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全球油氣行業出現轉折,進入不景氣周期,“十三五”期間全球石油仍將是持續供大于求的寬松態勢。全球天然氣需求增長低于預期,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天然氣消費增速放緩。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數據顯示, 2014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增速已開始大幅下滑,近十年來同比增速首次呈一位數(7.4%),且將持續若干年,遠低于過去連續11年二位數的年均增速。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張玉清在會上指出,我國 “十三五”規劃環境特殊,規劃面臨的難度將加大。目前看來,今年我國要實現2300億方,以及2020年要實現4000億方的天然氣消費目標難度相當大。“我國天然氣市場規模究竟有多大,當下需要認真研究。”
按照規劃,2015年、2020年我國天然氣供應量將分別達到2300、3600億方以上。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錢興坤預計,2015年、202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將分別在2000億方、3000—3300億方,年均增長僅為8.7%,天然氣市場將出現寬松局面。政策層面應加強需求側管理
“我國天然氣基礎設施的輸送能力對天然氣市場發展瓶頸作用正逐步減弱。目前我國天然氣基礎設施主體框架已基本形成2000億方的供應能力,基本可以滿足國內天然氣市場近期開發需要。”中國石油天然氣規劃總院院長王功禮說。
據王功禮介紹,目前,我國天然氣管網基本覆蓋全國除西藏以外的30個省、市、自治區,2014年管網總長達到8.1萬公里。LNG接收站已投產11座,總接受能力3840萬噸/年。地下儲氣庫已建成20座,形成工作氣量42億方。
從天然氣下游市場需求看,目前,我國城市燃氣、工業燃料用氣占比達70%,與美國占比66%基本相當。化工用氣占比高達15%,遠高于美國2.5%、全球4%的水平。天然氣發電消費占比僅15%,仍存一定發展空間。
王功禮指出,城市燃氣和工業燃料仍是天然氣需求主要增長點,占比基本穩定。其中,工業燃料“氣代煤”主要方向應該是零散燃煤鍋爐。天然氣汽車在城市公交領域不是主要發展方向,但天然氣代柴油,以及船舶油改氣具備經濟競爭優勢,是將來天然氣發展新方向。同時,根據國際經驗,化工用氣將成大降態勢。
在上述專家看來,當前,我國天然氣市場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天然氣價改尚未完成,最新價改方案確定的89美元/桶的布倫特原油定價基點高于替代能源,天然氣與部分替代能源比價關系已經發生逆轉。在這種情況下,工業燃料、LNG車船和發電用氣需求的實現將面臨不同程度的挑戰。其中工業燃料替代煤炭要依賴于環保政策;LNG車船受與柴油比價關系、站點布局、標準等因素制約;發電將依賴于政府補貼與電網調度意愿。
多位專家一致認為,盡管有非化石能源成本的下降及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但是要實現2020年、2030年能源結構規劃目標,需做更多努力。天然氣行業需出臺刺激政策,同時逐步理順用氣價格,使分類價格反映其在各領域的利用價值,進一步推動規模替代煤炭,才能實現規劃目標。